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旺府办函 >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实施方案》的通知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27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点击量:9653 [ 字体: ] 打印 分享:

图解:《推动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实施方案》

旺府办函〔2023〕13号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推动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现将《推动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17日


推动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有关茶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推动米仓山茶高质量发展,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富民增收。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川办发〔2022〕7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大力实施市委“1345”发展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县委“3691”重点布局,按照“突破性发展黄茶、优先发展有机茶、巩固提升绿茶、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的总体思路,坚定不移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增收产业,聚力做实基地、做优加工、做靓品牌、做强营销、提升科技、促进融合、提高效益,持续推进百亿茶产业集群建设“大会战”,加快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25万亩,干茶年产量达到1万吨,实现年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茶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茶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茶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三产融合程度更加紧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茶园面积保持稳定,干茶年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年综合产值12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现代茶产业强县。

二、重点工作

(一)聚力做实基地。一是巩固提升现有茶园。按照“南黄北绿”的空间布局,持续推动茶叶基地向白水至九龙乡村振兴示范带、“六大茶乡”等重点产茶乡镇集中,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提升,推广运用水肥一体以及整形修剪、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到2025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25万亩,实现产量1万吨。二是试点发展机采茶园。按照标准化、机械化要求,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推广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综防、大宗茶机采等关键环节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到2025年,全县机采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三是大力创建省市园区。巩固提升旺苍茶叶现代农业园区、高阳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五权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东河—黄洋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园区,积极创建生产方式绿色、基础设施完善、种养循环配套、经营模式高效、融合发展明显的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到2025年,新创建省五星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个。

(二)聚力做优加工。一是提升茶叶初制加工水平。布局完善茶叶初制加工点,改造提升一批中小型初制加工厂和小作坊,加大新技术推广、厂房改(扩)建、设备更新力度,按照食品生产规范改善加工环境,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地初制加工水平。到2025年,全县茶叶初制加工点超30个,基本实现鲜叶就近加工。二是提升茶叶精制加工水平。推动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改造提升生产设备,提高连续化、自动化、专业化加工能力。提高广元黄茶、米仓山茶加工工艺流程水平,完善仓储、保鲜等设施,提升分等分级、产品包装能力,提高中高端名优茶比重,不断提升精制加工水平。三是推动夏秋茶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夏秋茶机采机收力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宗绿茶、红茶、黑茶等茶产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需求,加大夏秋茶开发出口力度,不断提高茶园亩产收益。到2025年,全县夏秋茶出口额实现100万美元以上。四是开展茶叶产品质量认证。支持县内茶企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低碳生态茶”和ISO(国际标准化组织)、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三)聚力做靓品牌。一是构建产业品牌体系。持续推进“广元黄茶”“米仓山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加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发展以米仓山、木门、三山等为代表的企业品牌,打造有机雀舌、有机子竹、高阳扁等产品品牌,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国际商标注册,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产业品牌体系。二是打造特色优势单品。突出以米仓山牌广元黄茶为主的黄化茶特色茶树资源优势,持续提升特色茶树良种开发精制名优茶产品水平,推动茶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广元黄茶、高阳扁等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单品,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监管、保护等品牌管理制度,细化优化“广元黄茶”“米仓山茶”等商标使用办法,强化产品企业自检、政府抽检、社会监督,加大品牌商标管理宣传和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违法行为。四是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积极参与国内外有营销力的品牌推介和省级以上具有公信力的产品评优活动,充分利用茶博会持续开展“广元黄茶”“米仓山茶”品牌宣传推广,持续办好“米仓山采茶节”“游红城绿谷、寻茶乡古道”等茶事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参加品牌价值评价、品牌榜单等相关评价活动,加大在主流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广告和东西部协作平台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元黄茶”“米仓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聚力做强营销。一是大力拓展销售市场。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寻求订单和合作伙伴。支持和鼓励茶企在重要节点城市中心城区、机场高铁站、景区景点等建立“米仓山茶”品牌销售专区、直销窗口。持续推动茶叶产品营销向西北、东北、华北市场推进,积极拓展“三北”市场。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加大茶叶出口企业培育力度,提高茶叶出口规模,积极创建茶产业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本地市场。加强与本地大型商超、商企对接,推动“米仓山茶”进超市、进酒店、进景区,支持县内景区、酒店、茶楼等消费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消费“米仓山茶”产品。推进产地市场建设,支持建设产地鲜叶交易市场,加强区域性茶叶产品交易市场和“米仓山茶”区域品牌展示展销平台建设,提升交易服务功能,打造川陕甘茶叶交易中心。三是大力发展线上市场。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电商销售,鼓励社会人员创办茶叶网店,引导茶产业电子商务规范发展。

(五)聚力提升科技。一是健全专家服务体系。依托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茶叶科创中心,聘请中茶所、川茶所、重茶所等专家组建茶叶全产业链专家顾问团,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技术服务。二是加大茶叶科技攻关。充分利用全省唯一茶种业园区建设成果,加大本地茶树资源收集保护力度,着力开展优质茶树品种选育。支持茶叶经营主体加强与专家顾问团、技术服务团深度合作、协同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加大专业人才培育。引进培养充实一批茶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企”四级人才队伍。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茶产业从业者技能水平。加大职业院校茶学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开展茶叶职业技能培养,着力培养一批本地茶产业技术能手。

(六)聚力促进融合。一是深入挖掘弘扬茶文化。深度挖掘“米仓山茶”历史,开展“米仓山茶”文化与汉唐文化、蜀道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艺术创作,开发茶文化创意产品,讲好“米仓山茶”故事,办好“国际茶日”活动,鼓励茶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开展多形式茶文化交流活动。二是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一批茶文旅景区、茶文旅示范镇和茶庄,重点打造米仓山茶业博览园、“六大茶乡”,持续打造木门三合生态黄茶园、米仓山茶博艺园、“东河记忆·广元黄茶”特色街区、大两古茶园等茶旅融合项目,争创一批“中国美丽茶园”“四川省最美茶乡”。三是增添丰富茶产业内涵。合理布局茶文化广场、特色茶馆、茶工艺品店、手工制茶体验店、茶文化创意产品店等,支持改造提升茶馆、茶庄、茶舍,开展“茶馆名店”评选,不断开发茶事潜力,增添丰富茶产业内涵。

(七)聚力提高效益。一是提升种茶农民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围绕加工、精选、包装等生产环节,与农户建立稳定劳务合作机制,推动茶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发展生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一批种子种苗、统防统治、机采机收、市场营销等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新型农民,推进茶区农民增收。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增收。支持村集体经济以低风险、可持续方式放活经营权,紧密联合茶叶企业,以自主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和服务创收等实现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股权量化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拓展产业功能促进增收。鼓励茶农成立家庭农场,开展电商直销,与企业合作开展分销,拓宽增收渠道。推进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支持茶农开办“茶家乐”、特色民宿,提供茶事体验等服务,拓展关联产业增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布局,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茶产业专班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主动担当作为,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工作落实,加快推动我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用好中省涉农相关资金,发挥好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法依规优先保障茶叶生产加工用地要求,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加大茶叶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推进茶叶生产加工设施装备升级。

(三)强化金融扶持。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完善“茶叶贷”“茶叶天气指数保险”等金融保险产品,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商业性茶叶保险业务。

(四)强化行业监管。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制度,严格市场准入。规范生产经营主体市场行为,加强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完善鲜叶产地溯源等标识内容。支持茶业行业协会开展品牌推介、职业培训与技能竞赛等,引导会员单位履行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经营,理性开展市场宣传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