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旺苍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旺苍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发布时间: 2023-11-13 15:01 字体: [ ]

图片解读:《旺苍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文字解读:《旺苍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旺府发〔2023〕22号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旺苍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旺苍经开区管委会:

现将《旺苍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旺苍县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1日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环境…………………………………………8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8

(一)主要成就……………………………………………8

(二)主要问题……………………………………………9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10

(一)发展机遇……………………………………………11

(二)发展挑战……………………………………………12

第二章  文旅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14

一、指导思想………………………………………………14

二、基本原则………………………………………………14

(一)高质量发展…………………………………………14

(二)融合发展……………………………………………14

(三)全域发展……………………………………………15

(四)品牌引领……………………………………………15

(五)科技赋能……………………………………………15

三、发展目标………………………………………………15

(一)经济目标……………………………………………15

(二)社会目标……………………………………………15

(三)环境目标……………………………………………16

(四)品牌目标……………………………………………16

四、发展思路………………………………………………17

五、发展定位………………………………………………17

(一)总体定位……………………………………………17

(二)形象定位……………………………………………17

(三)市场定位……………………………………………18

六、主要任务………………………………………………18

(一)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18

(二)构建文旅吸引物体系,丰富文旅产品供给………18

(三)赋能文旅产业融合,注入产业转型新动力………19

(四)塑造文旅核心品牌,激活消费升级新市场………19

(五)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拓展文化繁荣新路径……19

(六)优化文旅服务要素体系,筑牢产业发展新基础…19

第三章  文旅产业发展布局………………………………20

一、总体布局………………………………………………20

二、片区发展思路…………………………………………21

(一)一核集聚:县城文旅融合核心区…………………21

(二)三带辐射:北部康养旅游发展带…………………21

(三)三带辐射:中部红色旅游发展带…………………23

(四)三带辐射: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带…………………24

(五)四廊串联:大米仓山文化旅游走廊………………24

(六)四廊串联:“蜀道奇峡”文化旅游走廊…………25

(七)四廊串联:长征文化旅游走廊……………………25

(八)四廊串联:茶文化旅游走廊………………………25

第四章  文旅吸引物体系构建……………………………26

一、文旅项目培育创新……………………………………26

(一)引擎项目……………………………………………26

(二)支撑项目……………………………………………28

(三)特色项目……………………………………………29

二、文旅产品体系优化……………………………………32

(一)五大品牌系列产品…………………………………32

(二)两大配套旅游产品…………………………………35

(三)全季全时旅游产品…………………………………36

三、全域旅游线路规划……………………………………37

(一)区域旅游线路………………………………………37

(二)县内旅游线路………………………………………37

第五章  文旅产业融合赋能………………………………39

一、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39

(一)旅游+红色文化……………………………………39

(二)旅游+生态文化……………………………………39

(三)旅游+茶文化………………………………………39

(四)旅游+非遗民俗……………………………………40

二、构建“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40

(一)文旅+康养…………………………………………40

(二)文旅+农业…………………………………………41

(三)文旅+工业…………………………………………41

(四)文旅+体育…………………………………………42

(五)文旅+教育…………………………………………42

第六章  文旅品牌塑造推广………………………………43

一、品牌形象塑造…………………………………………43

(一)塑造推出一个营销口号……………………………43

(二)重点推出一个文旅IP………………………………43

(三)做靓做响五大文旅名片……………………………44

(四)提高品牌辨识度……………………………………45

二、品牌形象推广…………………………………………45

(一)举办“三节一会”品牌节事………………………45

(二)举办全时全季活动…………………………………47

(三)申办两大高峰论坛…………………………………48

三、拓展营销渠道…………………………………………48

(一)全媒体整合营销……………………………………48

(二)多元主体联动营销…………………………………48

第七章  文化传承与保护…………………………………50

一、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0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50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50

(三)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51

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51

(一)加强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51

(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53

三、促进文博产业与创意产业发展………………………54

第八章  文旅服务要素体系优化…………………………56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6

(一)旅游交通建设………………………………………56

(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56

(三)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57

(四)智慧旅游建设………………………………………57

(五)旅游厕所建设………………………………………58

(六)智慧广电建设………………………………………58

二、旅游要素体系建设……………………………………59

(一)旅游住宿……………………………………………59

(二)旅游餐饮……………………………………………60

(三)旅游购物……………………………………………60

(四)文旅娱乐……………………………………………61

第九章  文旅发展保障体系………………………………62

一、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62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62

(二)强化规划引领………………………………………62

(三)健全协调机制………………………………………62

(四)完善管理机制………………………………………62

(五)创新投入机制………………………………………63

二、强化文旅政策保障……………………………………63

(一)强化政策支撑………………………………………63

(二)落实文旅政策………………………………………63

三、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64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64

(二)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 ………………64

四、夯实文旅人才队伍建设………………………………65

(一)加强文旅人才引进…………………………………65

(二)完善文旅人才培养机制……………………………65

(三)深化文旅“双创”进程……………………………66

(四)建立文旅专家智库…………………………………66

五、深化文旅用地保障……………………………………66

(一)深化用地改革………………………………………67

(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文旅项目用地…………………67

六、旅游安全与综合监管…………………………………67

(一)创新市场监管机制…………………………………67

(二)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68

(三)加强文化旅游综合执法……………………………70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71

第十章  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73

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73

(一)保护原则……………………………………………73

(二)保护区划分…………………………………………73

二、生态环境保护…………………………………………74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旺苍县立足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拓展文旅产业内涵,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不断提升。2016年至2020年,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1家,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魅力红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旺苍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全域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积极联通北部旅游环线,完成盐鼓旅游公路的重新选址和规划设计,建成旺宁路、国省干线公路以及通景道路325公里,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新(改)建旅游厕所29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家庭卫生间全覆盖,旅游厕所全面完成改造升级;建成旅游咨询服务点12个,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3.文旅业态不断丰富。“十三五”期间,旺苍县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文旅业态不断丰富。集中打造了红场夜市、龙潭旅游商品购物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启动建设“月光经济”等一批夜游消费项目,规划建设了文化旅游景观廊桥等一批配套项目。打造特色旅游商品230余种,推出《中国红军城》《文韵端公戏》《红色旺苍·诗画米仓》等演艺产品5个。

4.宣传营销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旺苍县坚持多措并举,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宣传营销活动,旅游形象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参加《中国推介》、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大蜀道文化旅游节等大型宣传活动,大力推介旺苍县旅游产品;坚持自主举办系列宣传营销活动,积极聚势引流,每年举办旺苍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米仓山红叶节、米仓山采茶节、高山杜鹃赏花节等大型活动。

5.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旺苍县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木门会议旧址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龙寨等4处战斗遗址成功申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旺苍端公戏通过国家级非遗专家组评审,水磨镇桥板村、黄洋镇水营村、木门镇天星村等3个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升级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6.旅游综合效益不断凸显。“十三五”期间,旺苍县持续放大文旅产业综合效应,文旅经济成为全县脱贫奔康、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将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充分结合,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旺苍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全县旅游收入129.68亿元、同比增长11.9%,文旅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二)主要问题

1.文化内涵吸引力不足。红色文化、茶文化、蜀道文化、川北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文化产品开发形式单一枯燥,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景区创建、文旅产品开发中体现不明显,旅游产业在传播地方文化、扩大文化影响的功能有待提升。

2.文旅业态较为单一。“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几乎空白。旅游景区基本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乡村民俗观光类景区,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较少,新型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类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唯一性不突出。

3.配套设施不健全。旺苍县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高端商业综合体、高品质酒店、特色民宿,智慧化信息平台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县城区和各景区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交通服务功能不强,内部旅游交通串联不够,还未形成区域旅游大环线,部分旅游景区通景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快旅慢游”还未实现。

4.产业结构占比不优。全县各景区尚未形成串联,龙头牵引、互相带动作用发挥不好,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延伸不够,目前仍是“过境旅游”“门票经济”,产业经济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较大,旅游产业规模不大,辐射能力弱,极大影响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进程。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资源禀赋。“十三五”期间,旺苍县高质量完成了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底,全县古籍、美术馆藏品、传统器乐乐种、地方戏曲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六大类文化资源点共1227个。

2.区位机遇。交通区位上,G5京昆高速公路汉中至广元段(四川境)扩容工程途经县内,未来交通格局的改变,将为旺苍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经济区位上,旺苍县位于西三角经济区重要节点、关天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辐射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巨大。文化区位上,旺苍位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是米仓古道的核心部分,是“蜀道申遗”的重要支撑。旅游区位上,旺苍地处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腹心地段,是川陕黄金旅游带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区域红色旅游重要组成部分。

3.市场机遇。后疫情时代,内生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转变,旅游消费重心正在从国外向国内转移,国内游、轻度游、周边游需求强烈并逐渐成为游客出游的首选,文旅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对于健康、教育、养生、运动关注将持续上升,游客出游动机加强,康养市场、研学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休闲度假市场、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将逐渐扩大,旺苍文旅资源丰富,旅游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政策机遇。国家层面上,乡村振兴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对于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全面振兴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层面,现代化强省建设步入新时期,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局。广元市层面,市委“1345”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对于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旺苍县层面,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化县委“3691”重点布局,加快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对于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产业机遇。“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及其跨界融合进入新阶段,产业活力不断释放,新模式、新路径、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将进一步丰富,文旅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旅游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相关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旺苍文旅产业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二)发展挑战

1.文旅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随着文旅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旅游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新生代、年轻群体、高学历人群逐渐成长为旅游消费主力,对文化旅游市场不断提出新需求,个性化、深层次、精致化、多元化发展的旅游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已经不能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康养休闲度假式旅游逐渐备受青睐,文旅产品亟须得到创新。

2.区域品牌竞争态势加剧。随着产业地位日益凸显,文旅产业不断成为邻近市区县关注的焦点与发力的重点,“十四五”时期,旺苍文旅融合发展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巴中光雾山、朝天曾家山等景区发展势头强劲,旺苍县旅游资源(如红色、生态、蜀道文化、民俗等)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在旅游产品和区域品牌上竞争能力凸显不足。

3.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旺苍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面积较大。北部山地峡谷地区涵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保护区域,自然旅游资源等级较高,生态保护任务较重,极大约束部分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发展受制明显。

第二章  文旅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和三次全会、市委八届五次和六次全会、县委十三届三次和四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市委“1345”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共同富裕”发展思路,持续深化县委“3691”重点布局,全面彰显“红色旺苍、中国茶乡”城市品牌,全面做靓“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名片,着力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加快建设红色文化强县、生态康养强县,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红色旺苍、中国茶乡”。

二、基本原则

(一)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大文旅经济总量,着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构建以文旅经济为支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二)融合发展

将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新型城镇化、特色乡村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农业、科技等相结合,以旅游产业为核心,通过“延链”“建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全域发展

坚持全域发展理念,构建全空间、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综合文旅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加快推进资源转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文化和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全域旅游建设。

(四)品牌引领

坚持以品牌创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重点,加快要素聚集,推进项目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文旅经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打造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五)科技赋能

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应用并重。推动旅游服务方式、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提高全县旅游景区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一)经济目标

“十四五”期间,游客接待总量达到500万人次,力争文旅总综合收入突破80亿大关,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

(二)社会目标

到2025年,文旅产业对经济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本地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文旅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坚实支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美术馆、县体育馆等场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规范化建设。

(三)环境目标

到2025年,全县迈入绿色发展、绿色崛起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联防联治成效显著,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屏障、嘉陵江上游(东河)生态保护屏障进一步筑牢,全县空气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Ⅰ类标准。

(四)品牌目标

到2025年,全面塑造“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文旅名片,全域文旅品牌创建迈上新台阶,力争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1个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表2-1  旺苍县品牌创建表

序号

名称

品牌提升或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1

米仓山大峡谷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

盐井河峡谷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

大茅坡—鹿亭温泉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四、发展思路

以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提升“四大遗址”影响力,梯次推进“五大峡谷”综合开发,积极推动“六大茶乡”建设,塑造“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名片,彰显“红色旺苍、中国茶乡”核心品牌。

五、发展定位

(一)总体定位

立足红色文化强县、生态康养强县总体发展目标,高举“大红城”国际研学品牌,充分结合康养度假旅游发展新趋势,立足“红绿”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生态康养两大特色资源,大力提升红色研学、康养度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打造“红色旺苍、中国茶乡”国际研学与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二)形象定位

旺苍作为中国最具魅力红色旅游名县之一,中国红军城、木门会议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优势,是我国红色历史的重要载体;米仓山位于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腹心地段,生态康养资源丰富,是广元市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的重要支撑;广元黄茶是国家标志地理产品,种植历史悠久,产业规模贡献突出。因此,以“红色旺苍,中国茶乡”作为旺苍的形象品牌,凸显旺苍核心旅游资源,符合旺苍文旅产业发展理念。

(三)市场定位

坚持“立足基础、拓展周边、开拓远程”定位原则,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川陕甘渝等地的市场为核心,加强区域协作,不断激活国内旅游市场;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积极拓展市场,逐步扩展国际市场,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的双循环旅游市场格局。

表2-2  旺苍客源市场范围

国内客源市场

国际客源市场

基础市场

以广元为中心的川北和陕南客群市场为主,包括汉中、宝鸡、广元、巴中、达州、南充、绵阳等地的潜在客源。

港澳台地区。

重点市场

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天城市群。

东南亚、日韩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机会市场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及全国其他客群市场。

欧美及其他国家。

六、主要任务

(一)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

以全域发展、重点突破、有机融合为引领,有序推进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对接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厘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构筑新型旅游功能区,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构建文旅吸引物体系,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探索文旅消费新途径和新模式,构建文旅吸引物体系。通过重大文旅项目培育塑造核心吸引物;通过文旅产品提炼深化搭建产品体系;通过文旅线路设计联动区域发展。

(三)赋能文旅产业融合,注入产业转型新动力

把握文旅融合新要求,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文旅产业为主导、“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塑造文旅核心品牌,激活消费升级新市场

塑造旺苍文旅核心品牌,创新打造文旅IP。持续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策略,持续开展文旅宣传营销,提升旺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拓展客源消费新市场。

(五)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拓展文化繁荣新路径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县文化遗产多样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六)优化文旅服务要素体系,筑牢产业发展新基础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配置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传统产业要素,丰富“文商养学闲情奇”七大新型业态产品。

第三章  文旅产业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以全域发展、重点突破、有机融合为引领,以旺苍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文旅产业开发条件为依托,构建“一核三带四廊”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核集聚、三带辐射、四廊串联”的点、线、面协同联动的全域文旅发展新态势。“一核”即县城文旅融合核心区,“三带”即北部康养旅游发展带、中部红色旅游发展带、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带,“四廊”即大米仓山文化旅游走廊、蜀道奇峡文化旅游走廊、长征文化旅游走廊、茶文化旅游走廊。

图3-1  旺苍县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图

二、片区发展思路

(一)一核集聚:县城文旅融合核心区

【片区范围】东河镇。

【片区功能】具备旅游集散、休闲度假等功能。

【发展思路】以中国红军城景区为核心,拓展城市旅游发展空间,集中开发城市滨水经济休闲带与孙家坝、长滩坝“三线”工业遗址区域;以红色旅游为主线,整合三线文化、造币文化、黄茶文化等资源,积极打造“东河记忆”“东河印象步行街”等旅游新产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

【项目支撑】红四方面军战史纪念馆、红军城东河印象步行街、红军城影视拍摄基地、五星级酒店、旺苍县东河体育公园等项目。

(二)三带辐射:北部康养旅游发展带

【片区范围】盐河镇、米仓山镇、天星镇、檬子乡、高阳镇、水磨镇。

【总体思路】以现有两大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统筹推进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盐井河峡谷、大茅坡—鹿亭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环线、三组团、多节点”的北部康养旅游发展带。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北部旅游环线,集中打造米仓山大峡谷、盐井河峡谷、鼓城山—七里峡、大茅坡—鹿亭温泉等生态康养主题游线,充分利用该区域内的药材、果蔬、核桃、民俗等优势资源,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1.龙潭子峡谷

【片区范围】以盐河镇为核心,辐射天星镇。

【片区功能】具备生态康养、休闲度假、峡谷观光等功能。

【发展思路】以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有序推进米仓山大峡谷提档升级及天星—盐河生态康养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游客接待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地质研学旅游、峡谷观光旅游,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项目支撑】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项目、天星—盐河片区旅游基础设施、米仓山大峡谷森林康养项目、天星谷文旅康养项目、苍星野奢—自然乐活露营基地等项目。

2.盐井河峡谷

【片区范围】以盐河镇为核心,辐射国华镇。

【片区功能】具备生态康养、休闲度假、山地运动、峡谷观光等功能。

【发展思路】深入推进盐井河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彰显盐井河峡谷“原始森林、红叶彩林、高山雪峰、峡谷悬崖、野生杜鹃”等自然资源特色,有序推进盐井河峡谷森林公园和盐河运动基地开发、云雾山旅游区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康养度假区功能。

【项目支撑】盐井河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旺苍大峡谷森林公园项目、云雾山旅游区等项目。

3.鼓城山峡谷

【片区范围】以米仓山镇为核心,辐射檬子乡。

【片区功能】具备生态科普、地质研学、森林康养等功能。

【发展思路】聚焦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以生态资源及传统文化保护为前提,开发科考、徒步、露营、研学等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米仓古道文化资源,开发米仓山研学基地,推动北部山区生态康养旅游功能互补、融通发展。

【项目支撑】鼓城山—七里峡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实习基地、宣传教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等项目。

4.大茅坡—鹿亭温泉

【片区范围】以高阳镇为核心,辐射黄洋镇、双汇镇。

【片区功能】具备康养度假、森林康养、山地运动、产业示范、红色研学、历史研究等功能。

【发展思路】依托“四川名泉”独特自然禀赋,深度开发氡氟温泉康养、科研价值,挖掘大茅坡精神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打造集康养、观光、研学、运动于一体的大茅坡—鹿亭温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项目支撑】鹿亭温泉康养度假区项目、装配式民宿项目、大茅坡—鹿亭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项目。

(三)三带辐射:中部红色旅游发展带

【片区范围】以东河镇、木门镇为核心,辐射白水镇、嘉川镇、张华镇、三江镇、龙凤镇等乡镇。

【发展思路】以红色历史、乡村产业带、米仓古道为纽带,推动中国红军城景区、木门会议会址景区联动发展,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研学示范基地和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以中国红军城—木门红色文化旅游园区为纽带,依托东西沿线交通走廊,聚集文旅产业发展要素,串联农业产业园区、景观村落、美丽乡镇,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南部产业发展带。

【项目支撑】中国红军城—木门红色文化旅游园区、川陕苏区红军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园、旺苍马门溪龙遗迹博物馆、城市绿道等项目。

(四)三带辐射: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带

【片区范围】白水镇、张华镇、嘉川镇、东河镇、黄洋镇、普济镇、龙凤镇、木门镇、九龙镇。

【发展思路】深度融入“一带四园、一轴四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依托东河镇、黄洋镇、木门镇等乡镇的产业基础,整合区域内的农业产业资源、乡村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南部乡村旅游环线。开发农业观光、休闲避暑、康养运动等旅游产品,建设特色旅游名村名镇,实现南部片区振兴。

【项目支撑】南阳山农旅融合示范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园、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带、木门黄茶农旅示范园等项目。

(五)四廊串联:大米仓山文化旅游走廊

【发展思路】整合龙潭子峡谷、鼓城山峡谷、盐井河峡谷、檬子潭峡谷、燕舞溪峡谷五大峡谷资源,统一营销、统一组织,梯次开发,加强景区景点间自驾车、旅游专线、快速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构建“大米仓山”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六)四廊串联:“蜀道奇峡”文化旅游走廊

【发展思路】以北部交通干线(旺宁路、S301)及米仓古道核心走廊为纽带,串联沿线景区、产业村镇、产业园区等资源,规划蜀道驿站、商铺、小品等标志性景观,营造文化氛围,完善自驾车营地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峡谷自驾与蜀道体验文化景观走廊;发展沿线景区景点、产业村镇旅游,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北部山区乡村振兴。

(七)四廊串联:长征文化旅游走廊

【发展思路】整合中国红军城至九龙寨沿线红色资源,修复和利用黄洋兵工厂、青龙寨战斗址、黄猫垭战斗指挥部旧址,深度开发红军村、红军驿站等特色项目。强化主要节点间步道体系建设与连接,加强与黄猫垭景区、红军渡景区的线路整合,打造“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首府”“红四方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红色文化体验走廊,支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八)四廊串联:茶文化旅游走廊

【发展思路】整合木门、五权、高阳、龙池、枣林、大两“六大茶乡”茶产业资源,以打造木门黄茶农旅示范园、大茅坡—鹿亭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支撑,打造以种植、采摘、研发、深加工、销售、生态旅游等茶产业链条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走廊。

第四章  文旅吸引物体系构建

一、文旅项目培育创新

以项目为引领,推动文旅核心吸引物塑造。两大引擎项目稳步推进,做优做强一批支撑项目,策划打造一批特色项目。整合开发旺苍县文旅资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一)引擎项目

1.中国红军城—木门红色文化旅游园区。以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研学示范基地为抓手,在空间整合、联动发展、多元协同等方面全面发力,整合中国红军城与木门会议会址景区红色资源,统筹建设中国红军城—木门红色文化旅游园区。以红色历史为脉络,整合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红色研学产品,以“一带四园、一轴四区”乡村产业为纽带,拓展旅游服务功能。

【中国红军城景区提升】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新业态,建设城市滨水经济休闲景观带、水兵连文化广场、红色文创基地等体验性项目。新建红四方面军战史纪念馆、少共国际先锋师纪念馆、江河湖海水兵作战纪念馆,打造沉浸式文化和旅游体验新场景,开发红色研学旅游产品。

【木门景区提升】对景区入口、延战街等形象风貌区和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进行整体提升改造;修复木门会议会址清代壁画、青龙寨战斗址等红色遗址;打造红军广场、青龙寨等体验性项目,丰富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供给。

【东河记忆—广元黄茶文创园区】深入开发“三线”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旺苍“三线”工业企业旧址博物馆、东河印钞造币博物馆、黄茶博物馆,植入新业态,打造“东河记忆”文创一条街。

2.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全面提升景区旅游功能。拓展盐河镇、米仓山镇等地的景区外围空间,整合钟山坪、自生村等地的配套项目,做大做强康养产业。

【米仓山大峡谷景区提升项目】逐步开发望江寺片区、靴子崖至毛坝河峡谷片区,拓展景区游览空间;建设空中步道、索道、滑道,全面优化峡谷游览体系。

【自生乡村慢养社区】充分发挥自生村乡村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特色民宿,引入企业打造乡村酒店,培育乡村慢养业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度假产品。

【钟山坪生态康养基地】依托钟山坪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打造医疗康养和避暑休闲旅游产品及生态康养基地。

【景区拓展区】外移景区游客中心,利用G5京昆高速公路汉中至广元段(四川境)扩容工程米仓山互通外围空间、盐河场镇、米仓山镇等区域,打造米仓山大峡谷景区三大入口形象区,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二)支撑项目

1.鼓城山—七里峡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相关要求,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生态观光和研学旅游产品,不断延伸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链条。规划建设七里峡生态乐园与狮子坝生康养基地,精心打造一批康养项目,提升小龙潭景区、米仓山博物馆服务保障水平。

2.大茅坡—鹿亭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以鹿亭温泉、高阳茗茶为突破,提炼“贡茶温泉”养生主题,积极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合大茅坡精神、高阳茶叶、鹿亭温泉、汉王文化等资源,打造御茶园、山溪药谷等乡旅结合项目,建设高端休闲康养基地,打造旺苍生态康养旅游新亮点。

3.盐井河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整合盐井河峡谷和盐河村山地资源,积极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发森林观光、富氧运动、森林疗养、森林康复等多种产品;发展特色户外运动项目,引进自行车速降公园、山地滑板车、山地滑道等个性化运动项目,创建四川山地户外运动公园。

4.云雾山旅游区。充分利用云雾山牛角洞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旅游研学教育基地。整合生态资源,建设森林日光浴木屋、休闲避暑山庄、森林吸氧调养场等设施,开发溶洞景区,发展探险旅游。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笋用竹产业,创建储备林和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区,助推农林产业发展。

5.旺苍马门溪龙遗迹博物馆。加强对恐龙地质遗迹的调查与保护,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科学、适度、持续利用。以恐龙文化研学为主题,阶段性推进“一带两园”建设。

6.天星—盐河生态康养区。联动曾家山,结合天星镇、盐河镇的交通优势,积极推进品质度假酒店、高端度假社区、康养度假医院等康养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态避暑度假胜地。

7.光明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项目。编制《光明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充分利用青莲池、茶园、水库、家风馆等农文旅资源,开发农事体验区、茶事体验区、垂钓休闲区和亲子活动区等项目;建设廉政文化主题教育展示区,融合乡村体验、文化教育、研学旅游、休闲康养等乡村旅游元素,打造藕渔结合的发展景观带和农耕文旅景观带。

8.松浪村“亭子溪”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项目。以特色产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改扩建旅游接待中心、步游道、标识系统、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休憩等配套设施,不断增添游客体验项目,为旅游业注入更多元素。

9.天星谷文旅康养综合体。建设高山陆地富硒蔬菜基地、全国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并以红色文化、地方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题,分期建设高端旅游酒店、特色美食商业街、特色民宿度假村、生态农业体验园、综合疗养健康院、摄影基地、配套游乐设施等,打造集农文旅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

(三)特色项目

1.天府旅游名牌。围绕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导、名品和美食等“天府旅游名牌”,全力打造以“商养学闲情奇”为要素的新旅游,提升县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天府旅游名镇】依托场镇、街区等特定区块空间,科学保护和开发生态、人文、产业等资源,重点打造东河镇,同步培育木门镇,力争东河镇、木门镇创成天府旅游名镇,打造人文主题鲜明、特色产业集聚、旅游功能完善、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天府旅游名村】以生态、融合、多元、现代、特色为引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特色果蔬、有机茶叶、花卉博览、中草药材、采摘体验、农耕文化、丛林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南凤村;积极推进第一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土地、资金等农业要素、乡村文化要素与旅游产业要素融合,采取土地租赁、劳务聘用、庭院出租等方式,打造以休闲康养为特色的盐河镇龙潭村、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米仓山镇鼓城村、茶旅融合为特色的木门镇三合村,力争盐河镇龙潭村、米仓山镇鼓城村、三合村创成天府旅游名村。

【天府旅游名品】开发以米仓山茶、鼓城粮食酒、枣林皮蛋、木门醪糟、旺苍棕编为主的新产品,持续研发文博文创产品、非遗手工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红色旅游衍生品、文创旅游纪念品。

【天府旅游名导】充分发挥行业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建设一支作风正、专业精、服务优、能讲好“旺苍故事”的导游和讲解员队伍,更好地推广旺苍文旅资源。全县每年择优推荐1名以上的导游或讲解员申报“天府旅游名导”,力争申报成功。

【天府旅游名宿】坚持“严格标准、综合衡量、统一考评、优中选精”原则,积极开展“天府旅游名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塑旺苍特色优质住宿品牌,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旅游民宿,力争创成4家天府旅游名宿。

2.特色园区与公园。依托红色历史、古镇文化、地质遗迹、特色产业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旅园区和地质公园,满足游客文化休闲、地质研学、体验消费等多样化需求。

【木门黄茶农旅示范园】依托木门景区和东凡现代农业园区,以“红绿结合、农旅融合”理念建设木门黄茶农旅示范园。

【南阳山农旅融合示范园】全面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能力,建设景区游客中心,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系统等游览设施。以乡村休闲和亲子娱乐为主题,大力发展近郊农业和城郊休闲产业,引入精品民宿、乡村乐园、户外拓展、智慧农场、环保科普等游憩休闲项目,创建城郊休闲后花园。

3.特色基地。集聚自然风貌、生活习俗、乡土文化等元素,集中优势资源优化完善基础与配套设施,因势利导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推进康养运动基地、研学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发展。

【米仓山大峡谷研学基地】规划建设研学大本营、研学街、森林教育营地、地质研学图书馆,强化与大中专院校合作,打造全省自然生态研学和地质科普研学基地范本,完善场镇旅游服务功能。

【鹿亭温泉养生基地】利用场镇街区空间,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推出汉王山传奇实景演艺节目,植入茶旅休闲业态,布局地产、医疗、养老等相关产业,打造集温泉度假、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温泉养生基地。

【盐河休闲康养基地】利用盐河场镇和盐井河峡谷森林公园用地空间,突出“动养”理念,逐步引入空中自行车、高山滑道等特色山地运动项目,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二、文旅产品体系优化

构建“5+2+N”全域全时产品体系,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康养、蜀道文化体验、茶文化体验、恐龙遗迹研学五大核心品牌产品,丰富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两大配套产品内容,开发全季全时旅游产品。

(一)五大品牌系列产品

1.红城——红色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系列产品主要包括红色文化观光产品、红色文化研学产品、红色户外拓展产品、红色文化演艺产品。

【红色观光】创新室内观光形式,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的展示中国红军城、木门景区,还原红色历史,打造主题观光线路,完善自驾游、骑行和步游体系,做活场景体验。

【红色文化研学】积极建设国家红色文化旅游研学基地、长征干部学院(旺苍分院)、红军精神培训学院。以长征精神和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爱国教育为核心,开发多元化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教育培训项目。

【红色户外拓展】推出红色体验项目,充分利用红色遗址、乡村田园,开展户外红色游击战、户外生存实践训练、军事训练等体验活动,让游客通过红色旅游,感受革命历史文化,引发强烈共鸣。

【红色文化演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征集“红色家书”“红色家风”及民间红色故事,打造《红色土地·红色记忆》等红色文化演艺节目,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绿谷——生态康养旅游产品

生态康养旅游系列产品主要包括温泉康养产品、中医药康养产品、森林康养产品和运动康养产品。

【温泉康养】深入开发鹿亭温泉资源,融入汉王文化、贡茶文化,建设川陕甘最具文化内涵的温泉康养度假区;积极开发长滩坝温泉资源,引入中药疗养温泉池、茶泉池、日式温泉池等项目。

【中医药康养】以英萃杜仲基地为基础,打造中药康养中心,推出药膳宴、汗蒸、按摩、针灸等项目,配套建设中药文化主题民宿。

【森林康养】依托米仓山大峡谷、盐井河峡谷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优质的生态环境,重点开发森林避暑、森林木屋、森林徒步休闲、森林瑜伽等产品。

【运动康养】以盐河镇和盐井河峡谷森林公园为核心,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开展高空溜索、攀岩、野外露营、滑雪等户外拓展运动。举办登山节、山地马拉松等运动休闲类节事,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3.茶乡——茶文化体验产品

【茶园观光】以“一带四园、一轴四区”为基础,大力推进观光茶园建设,打造观赏游憩区,融入人工水景、植物造景、生产场景等,丰富观光旅游产品。

【茶文化体验】谋划包装贡茶园、茶艺精品民宿聚落、农事体验馆等项目;利用木门镇、高阳镇等地的场镇空间,植入茶艺文创、商务会谈、茶艺民宿、茶宴美食等茶旅休闲业态,打造茶文化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

【茶文化研学】以打造采摘型、生产型、科普型茶园为主,推进茶博园、茶博馆项目建设,开发茶学知识科普、茶文化课堂、茶艺养生课堂、茶艺表演等茶文化研学旅游产品。

4.古道——蜀道文化体验产品

蜀道文化体验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峡谷生态观光产品、蜀道自驾产品与蜀道研学产品,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体验米仓古道文化的内涵。

【峡谷观光】依托米仓古道及米仓山大峡谷沿线良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低空游览观光、游览索道观光、线上观光等游览方式,精心推出峡谷观光产品。

【蜀道自驾】以旺宁路为基础,完善沿线骑行道、自驾车营地、停车场等旅游交通体系建设,精心打造精品蜀道自驾线路。

【蜀道研学】修缮米仓古道遗址,打造木牛流马体验中心、古道职业体验中心等参与性项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设计研学课程,打造研学线路,开发集文化研学、地质研学、生态研学于一体的蜀道研学产品。

5.恐龙——地质景观研学产品

旺苍拥有重大科考价值的恐龙化石,境内发现距今1.6亿年的中国迄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侏罗纪晚期马门溪龙动物群集中埋藏地,对研究四川盆地恐龙的系统演化、古环境、古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精心打造一批地质景观研学产品。

(二)两大配套旅游产品

1.工业旅游产品。依托传统工业厂矿遗址、东河印制公司造币厂旧址、杜仲生产线、酿酒生产线、米仓山茶生产线等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工业观光、工业研学旅游产品,促进第二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2.乡村旅游产品。以川北民俗文化为基底,做亮茶旅产业,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做足“旅游+文化”,营造乡游氛围。打造茶村民宿、非遗传习所等一批精品项目,发展乡村特色产品和乡村文创产业,打造集民俗体验、科普教育、乡村休闲、旅居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全季全时旅游产品

1.季节性旅游产品

【春季——“花香”旺苍】依托旺苍的多彩田园风光和高山杜鹃等独特资源禀赋,举办高山杜鹃赏花季等大型文旅活动,开发“田园踏青”“户外亲子运动”等乡村旅游产品。

【夏季——“清凉”旺苍】依托旺苍山水旅游资源以及清凉气候优势,以避暑游为主,开发以“避暑度假”“激情一夏”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秋季——“多彩”旺苍】以“多彩”为主,结合米仓山红叶、乡村旅游采摘园等文旅资源,开发旺苍秋季旅游产品,包括“彩林观光”“欢乐采摘”等体验式旅游产品。

【冬季——“康养”旺苍】依托鹿亭温泉旅游资源、米仓山冰雪资源,开发冬季特色旅游产品,包括“温泉疗养”“冰雪嘉年华”等主题旅游产品。

【全年——“红色”旺苍】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整合中国红军城、木门会议会址等红色革命遗址和“三线”建设精神、大茅坡精神等,深度开发党建铸魂体验研学产品。

2.夜间旅游产品

完善夜间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夜间灯光照明系统;打造红军城演艺舞台、旺苍县鼓城山演艺中心,开发夜间演艺产品,做亮“东河记忆”、东河印象步行街、滨河经济带等夜间消费新场景和新载体,开发夜游、夜市、夜食、夜宿等旅游产品,做活夜间经济。

三、全域旅游线路规划

(一)区域旅游线路

1.“大米仓山”生态观光游线。串联米仓山大峡谷、鼓城山—七里峡景区、汉水源森林公园、曾家山、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光雾山等景区,形成北部生态观光游线。

2.“大红城”红色精品旅游线。串联巴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南充朱德故里、广安小平故里、广元市昭化区太公红军山、苍溪红军渡等多个红色景区,打造集休闲、研学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游线。

3.“大蜀道”文化体验游线。将米仓古道文旅资源融入到大蜀道精品线路中,串联白马关、富乐山、翠云廊、剑门关、昭化古城、江油关、明月峡等景区,打造蜀道文化精品游线。

(二)县内旅游线路

1.精品旅游环线

【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环线】

高阳大茅坡—鹿亭温泉—云雾山—盐井河峡谷—米仓山大峡谷—鼓城山七里峡景区—檬子潭峡谷

【南部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环线】

中国红军城—中国钱币文创公园—红军城东河印象步行街—“东河记忆”文创一条街—端公戏文创产业园—木门景区—米仓山精品黄茶示范园—东凡现代农业园区—东河现代农业园区

2.主题旅游线路

【红色研学主题游线】

中国红军城—中国钱币文创公园—红军城东河印象步行街—“东河记忆”文创一条街—木门景区

【生态观光与地质科考游线】

嘉川恐龙化石遗迹—盐井河峡谷—米仓山大峡谷—鼓城山七里峡景区—米仓山研学基地—檬子潭峡谷

【温泉康养与茶文化体验主题游线】

米仓山精品黄茶示范园—高阳大茅坡—深溪药谷—鹿亭溪养生谷

【乡村休闲体验游线】

米仓山精品黄茶示范园—东河现代农业园区—高阳大茅坡—水磨高山水乡古镇

【山地运动休闲健身游线】

米仓古道—盐井河峡谷—米仓山大峡谷

【工业旅游游线】

嘉川工业集中区—中国钱币文创公园—“东河记忆”文创一条街

第五章  文旅产业融合赋能

按照“大调整、大开发、大发展”总体思路,依托旺苍生态禀赋和文旅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及“三产”有机融合,实现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旅游+红色文化

依托中国红军城、木门红色遗址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在观光休闲的基础上,培育红色研学、红色演艺、场景体验等“红旅”融合新业态,开发多元红色旅游产品。通过“设计+”“创意+”“科技+”,打造多维红色旅游商品体系,推动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助力旺苍建设红色文化强县。

(二)旅游+生态文化

依托旺苍生态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北部山区绿色地质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以米仓山大峡谷、盐井河峡谷、鼓城山峡谷、鹿亭温泉等生态旅游资源为核心,梯次推进“五大峡谷”综合开发,深度开发山水生态、避暑纳凉、探秘越野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传承发扬生态文化。

(三)旅游+茶文化

依托旺苍悠久的茶文化,以黄茶、绿茶、杜仲茶为主,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支持茶产业生产、加工企业转型为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积极鼓励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茶事体验、茶业科普、特色农业观光、茶产业研学等茶文化系列文旅产品,统筹推进“六大茶乡”提质增效,加快建设茶文旅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四)旅游+非遗民俗

依托旺苍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将文化内涵巧妙融入文旅产品开发和景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旺苍特色的非遗项目和民俗活动景区,促进非遗研学、民俗体验、特色演艺、文化创意加快融入旅游发展,将旺苍打造成为连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枢纽。

二、构建“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一)文旅+康养

发展文化养生休闲业态。依托旺苍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推动康养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养生精品项目,培育文化休闲新业态;依托旺苍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资源,以田园乡野为生活空间和农事体验为活动内容,打造田园康体养生产品,提升旺苍乡村文化康养体验感。

打造康养旅游特色产业。依托旺苍生态资源、中草药资源、温泉资源,开发生态康养、康体运动、医疗保健等不同类型休闲度假产品,培育养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相关业态,以健康、医疗、养老、养生主题,加强康养产品研发和生产,不断延伸康养旅游产业链。

(二)文旅+农业

打造特色农业旅游。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基地为载体,集聚培育特色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特色农创、农艺民宿等农文旅业态,发展旺苍茶叶、优质核桃、地道药材等特色产业,依托东凡现代农业园区、东河现代农业园区、高阳大茅坡现代农业园区等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农旅观光体验带。

提升乡村休闲体验感。以乡村休闲、农业体验等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食、民宿、民游、民乐”为主题,依托特色乡村、农业园区,培育农耕体验、田园文创、乡村研学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休闲度假农庄、农家乐园、主题民宿等特色经营点,丰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三)文旅+工业

促进工业旅游现代化。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1+4”新型工业产业,以“文旅+”推动工业遗产的活态传承,助力旺苍工旅融合。充分挖掘三线建设工业遗址、现代工业园区等工业旅游资源,融入科普研学、工业展览、产品体验、科技互动等功能,大力推动工业现代旅游发展。

文旅配套制造本土化。整合工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支持旺苍本地相关企业参与旅游装备研发生产,引导培育一批旅游用品、品牌文创、演艺道具等旅游装备本土制造示范企业,打造文创产品生产基地。

(四)文旅+体育

开发康体健身旅游产品。将体育赛事活动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布局体育休闲产业业态。开展越野跑、马拉松、徒步、自行车赛等户外健身活动,举办登山健身大赛、山地越野赛、攀岩训练赛等系列赛事,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体育+”“+体育”发展之路。通过建设特色赛事场馆、户外运动基地、户外运动装备研发生产园区,培育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将旺苍打造成为蜀道上的健身休闲示范区。

(五)文旅+教育

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旅游的教育、启发和自我提升作用,强化实践体验。加强中国红军城、米仓山、嘉川恐龙地质遗迹等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强化与旅游企业、高校的积极对接,加强研学课程设计,进一步拓展红色研学、地质研学、产业实践研学等产品的内涵,不断推出主题精品研学旅游产品。

优化研学旅游要素体系。大力促进旅游要素提档升级,重点围绕交通、餐饮、住宿、医疗等设施,充分考虑教育、安全以及讲解的需要,不断探索研学专线、研学营地、研学食堂等开发运营,充分考虑以学生群体为主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研学旅游要素体系。

第六章  文旅品牌塑造推广

针对目标市场需求,树立旺苍特色文旅品牌形象,将“红色旺苍,中国茶乡”推向全国,实施多层次营销举措,围绕核心品牌,做靓文旅名片,实施多种营销策略,举办节事活动,全方位、全时空、全域推进旺苍文旅品牌营销,提升旺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品牌形象塑造

(一)塑造推出一个营销口号

依托红色文化及茶文化,从多种旅游资源中提炼出旺苍旅游的内涵。对不同客源市场,采取多元营销宣传方式,应用现代媒体技术,大力推广旅游核心品牌,通过推介会、旅游节等线下营销方式,推广“红色旺苍、中国茶乡”核心品牌。

(二)重点推出一个文旅IP

1.塑造主题形象设计

文旅IP能为文旅品牌推广助力,城市的文旅品牌形象需要最大限度地包含城市品牌价值。旺苍文化底蕴深厚,以“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名片为核心,委托专业设计机构或作品征集筛选推出一组具有旺苍品牌特色的动漫IP形象。同时,积极创建米仓茶宴等饮食地标IP,实现品牌落地,有效推广旺苍文旅品牌形象,切实提高品牌识别度。

2.打造系列文创商品

以旺苍文旅品牌形象为引导,挖掘旺苍地域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引入文创产品开发团队,对品牌的文化内涵进行主题转化和融合,面向社会全方位推出“一首主题歌曲、一部宣传视频、一本旅游杂志、一桌米仓茶宴”系列文创产品,抢占川陕甘渝等地区的旅游市场。同时,推出IP相关动画、游戏、手工艺品、服装饰品等文创商品,通过商品促进文旅品牌宣传营销。

(三)做靓做响五大文旅名片

立足“红色旺苍,中国茶乡”总体定位,结合旺苍红色文化、米仓古道文化、茶文化与生态资源,重点打造“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文旅名片:

一是重点推出以中国红军城为核心的红色文旅品牌,以红军精神、文化研学为品牌特色,推出红色旅游和都市文娱旅游产品,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体验教育基地;二是以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生态康养和科普研学旅游产品为支撑,打响北部片区“绿谷”生态康养旅游品牌;三是依托茶产业园和重点村镇,完善茶产业链,打响做靓旺苍茶叶品牌,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开发形式多样的茶乡康养产品,进一步打响旺苍“中国茶乡”城市品牌;四是充分挖掘米仓“古道”文化,开展山地运动赛事和峡谷观光自驾游,以赛促旅,以节带旅,做靓米仓“古道”人文品牌;五是充分发挥旺苍恐龙化石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打造集恐龙化石研究保护、主题游乐、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旺苍马门溪龙遗迹博物馆。

(四)提高品牌识别度

围绕“红色旺苍,中国茶乡”营销口号以及文旅IP品牌形象设计,构建旺苍城市标识系统、城市指示导引系统、城市公共设施标识系统三大视觉识别体系,有效推广旺苍文旅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识别度。

二、品牌形象推广

通过举办“品牌节事、高峰论坛、特色活动”,统筹整合全县节会活动,进一步打响做靓“红色旺苍,中国茶乡”城市核心品牌。

(一)举办“三节一会”品牌节事

1.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暨米仓山红叶节

以“绿色打底,红色铸魂”为理念,传承优良传统、创新节事内容,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综合效应高和带动力强的“红”字号系列活动。

【旺苍红色旅游推介会】以“中国红军城”为红色文化品牌依托,整合木门会议会址、中国红军城等遗址的红色资源,着重面向川陕甘渝市场,推出红色休闲度假、红色生态观光、红色文化体验游精品线路。同时,围绕红色研学、人才培训、产品规划、民俗设计、文创研发等领域,扎实做好红色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红军城百家宴】以旺苍传统民俗活动为依托,赓续红色精神,培育红色文化新业态。打造红色主题实景演艺,研发并推出米仓茶宴、野菜宴等特色菜系,以北山腊肉、东凡卤菜、旺苍酸辣粉等特色美食为依托,积极培育“旺苍味道”餐饮品牌,以活动带动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地标。

【红城文创潮玩节】以中国红军城为核心,汇聚全县文创资源,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融合百村文创市集与潮玩音乐节,以音乐聚集人流,通过IP嘉年华、展售、分享会、洽商、主题策展和互动娱乐等形式,营造红军城文化创意生活体验场景,促进文化消费。

【乡村旅游文化节】以旺苍乡村旅游文化节为对外窗口,举办乡村音乐节、文艺汇演、土特产品展销商贸等活动,开展红色文化、红叶景观等主题摄影会演活动,融入抬花轿、舞龙舞狮、端公戏等非遗展演,充分展示旺苍乡土风情。

2.米仓山采茶节

坚持“以节为媒,以节兴业”理念,利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旺苍“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之首的品牌优势,持续做强米仓山茶文化品牌。依托茶叶产业园区、黄茶生产基地,打造集采茶体验、茶叶加工展示、茶艺表演、茶饮品尝、茶叶产品展销推介、茶园摄影于一体的茶主题特色节事活动。通过一届一主题、一年一变化的形式,不断丰富创新采茶节的内容,通过节事活动聚人气,助力产业发展。

3.米仓山高山杜鹃赏花节

依托盐井河峡谷森林植物资源,举办高山杜鹃赏花节,开展花海摄影写生、峡谷星空露营、花卉手工体验、民俗风情表演、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不断拓展高山杜鹃赏花节节事内涵,打造具有川北影响力的赏花盛事。

4.米仓山国际茶博会

立足茶文化历史,面向国际,举办米仓山采茶节暨米仓山茶博会,打造西部地区规模大、档次高、效果佳的茶叶专业展会。以“茶文旅融合·高品质生活”为主题,展销茶叶、茶食、茶服、茶器、茶具、工艺品等产品,丰富活动内容形式,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客商、游客参展、参会、采购,持续扩大米仓山茶的国际知名度。

(二)举办全时全季活动

依托资源优势,根据游客需求,持续举办四季旅游活动,通过以节弘文、以节聚气、以节会友,进一步提升旺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见表6—1)

表6—1 旺苍全时全季活动汇总表

时间

节事活动

其他节庆

一季度(1—3月)

“第一书记”年货节

全国新年登高系列赛事

国家级、省级马拉松赛旺苍分站赛

全国、省、市青少年篮球比赛

全国、省、市青少年乒乓球比赛

全国、省、市青少年羽毛球比赛

二季度(4—6月)

米仓山采茶节暨米仓山茶博会

高山杜鹃赏花节

酸辣粉节

绿谷奇遇自然研学节

三季度(7—9月)

米仓山户外运动节

地学科普夏令营

蜀道多彩乡村旅游节

四季度(10—12月)

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米仓山红叶节

红城文创潮玩节

地方美食文化和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

酸辣粉节

百家宴

茶乡温泉健康养生节

(三)申办两大高峰论坛

中国·广元旺苍红色旅游发展论坛。面向国内外市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举办红色旅游合作发展座谈会、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精神培训会等活动,深入研讨旺苍及广元等川东北红色旅游区域的融合发展模式及未来发展路径。

米仓山生态康养论坛。依托旺苍生态资源优势,以康养度假、休闲养生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等知名人士深入探讨旅游康养、休闲养生等产业发展趋势,并举办养生产业商贸会等,丰富旺苍商贸、会议会展等业态。

三、拓展营销渠道

(一)全媒体整合营销

整合线上营销,推广智慧旅游。依托县融媒体中心,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服务文旅发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营销,与旅游网络平台开展合作,定期发布旺苍文旅信息;加强线上智慧景区建设,开发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旺苍。

创新线下营销模式,夯实品牌口碑。优化平面媒体,结合户外媒体,在县城区等重点区域针对性投放文旅宣传广告,通过OTA、O2O模式与线下旅游媒体及代理商合作,创新开展系列宣传推广活动。

(二)多元主体联动营销

健全完善“部门统筹、政企联动、全民参与”营销机制,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营销,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红色旺苍、中国茶乡”城市核心名片的宣传力度,实现旅游市场全覆盖。

大力推介文旅商品,举办大型文旅论坛、节事活动,通过在户外投放电视广告等方式大力推广,加强旅游新媒体营销,积极开展文旅行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区域联合营销,积极与全市各区县及周边区域开展合作,融入区域精品游线。

建立景区、酒店、旅游商品企业等多元营销主体,实现旅游市场全覆盖。策划系列景区主题营销推广活动,提升酒店服务品质,充分利用旺苍旅游Logo,开发旅游文创商品,并开展一系列的创意推广活动。

将城市核心品牌和五张文旅名片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树立“市民是形象大使,视频即形象窗口”理念,实施“全民+小视频”营销计划,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采取“旅游推介+短视频”营销策略,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顶级流量开展旅游推介,实现全民营销。

第七章  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文化扶贫成果,力争创成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构建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大力推进县美术馆项目、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维修改造项目建设进度,整合乡镇文化资源,加强村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23个乡镇文化中心的设施,实现全县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形成农村“十里文化圈”。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

持续推进乡镇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扎实做好乡镇文化站设备购置和“农家书屋图书”补充更新工作,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资源,推进全县免费无线连接网(WIFI)建设,覆盖城区、场镇、旅游景点、公共区域等人流聚集区域。深入推进智慧广电“人人通”工程,实现“户有广播电视”向“户有高清电视”、广播“村村响”“社社响”转变,实施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提高本地节目覆盖率。

(三)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开展送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文化七进”活动,配备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服务的流动文化车、科普大篷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激发城乡文艺团体、民间文化社团的创作活力,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一)加强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

1.强化文物资源的发掘与保护。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缮旺苍红色遗址、历史古迹等文物资源,进一步完善川陕苏区红军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园的设施设备,对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进行挂牌保护,全力保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经费,促进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有序开展。

2.注重文物展示与利用。依托木门会议会址、红军城遗址等文物资源,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提升展示水平和教育功能。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文物在展览内容和展示形式上更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VR体验项目、声光电技术展陈、军事体验项目等立体化、多方位的展示手段,增强游客参观革命遗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实施八大行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依托木门会议会址、中国红军城两大国家4A旅游景区,开展红色文化传承行动;依托乡村和生态文化资源,开展乡村生态文化提升行动;以弘扬“爱国爱乡、崇德崇学、立业立功”的乡贤精神为前提,开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行动;利用原东河印制公司、756厂“三线”工业资源,开展“三线”工业文化挖掘行动;深挖高阳汉唐茶文化的底蕴,开展米仓山茶文化品牌提升行动;通过打造米仓山汉代文化影视城、三国文化一条街、大茅坡—鹿亭温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展本土历史文化展示行动。

4.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积极推进蜀道申遗、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申报等工作。加大对历史文物、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修缮,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川陕苏区红军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园】实施提升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展陈项目;修复利用木门会议会址清代壁画、青龙寨战斗址、黄猫垭战斗指挥部旧址;建设红军精神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文化体验学院、军事训练体验基地等文旅融合项目。

【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三防工程建设项目】加大对红军城遗址群、木门会议旧址、太阳村红军兵工厂旧址、旺苍红四方面军造币厂旧址、英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消防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三防工程项目落地建设。

【川陕苏区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对太阳村红军兵工厂旧址、旺苍红四方面军造币厂旧址、英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抢救性维修;提升木门军事会议纪念馆及徐向前驻地旧址的展陈水平。

【旺苍县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修缮保护盐河镇赵家院子、天星镇石家大院、九龙镇杨氏宗祠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1.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在开展非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国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和代表传承人体系。加强端公戏、木门醪糟(酿造工艺)、旺苍高台舞狮、文氏中草药、旺苍棕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动态、立体、数字化的抢救性记录、摄录和保护。

2.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根据非遗项目的传承特点,科学分类并建立非遗传承人数据库。规范非遗人才队伍管理,并营造非遗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开展多主体、多形式非遗人才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与省文化和旅游厅、高等院校对接,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传承能力。面向全社会招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年志愿者,为其搭建非遗文化交流的平台。

3.推动非遗文化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依托非遗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采取政策扶持、主动服务等措施,促进文化企业和民间工艺发展,孕育一批文化企业家和反映旺苍非遗特点的代表性作品;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在非遗传承人和市场之间搭建非遗展示、推广、销售平台,推动非遗文化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

4.推广非遗品牌。宣传推广非遗品牌。打造旺苍端公戏非遗剧目,积极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积极推动米仓山采制茶技艺、木门醪糟制作工艺等省级非遗工坊打造,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形成知名品牌,提升旺苍非遗项目的品牌效应。

5.推进非遗展示场馆、传习所建设。推进旺苍非遗博物馆建设,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有场馆和公共文化设施,设立具有旺苍地域特色的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鼓励建设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非遗企业设立收藏研究、传承传习、展示宣传的场所,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三、促进文博产业与创意产业发展

推进红色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美术馆、文化演艺中心等场所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陈列展示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全县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探索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围绕红色文化、茶叶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积极构建影视文化产业、旅游演艺产业、康养文化产业等文化产业体系。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精心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示范性、导向性、影响力的文创作品,推出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文创精品。

【红四方面军战史纪念馆】新建红四方面军战史纪念馆,进一步完善展馆的设施设备。扩建旺苍县烈士陵园,新建革命烈士英名墙,提升旺苍县烈士陵园的整体形象。

【端公戏非遗博物馆】建设端公戏非遗博物馆,丰富端公戏非遗博物馆的陈列内容,进一步完善端公戏非遗博物馆的基础设施。

第八章  文旅服务要素体系优化

一、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

(一)旅游交通建设

1.构建“六横四纵两环线”快捷交通格局。围绕构建“六横四纵两环线”交通体系,着力抓好重点道路建设。积极争取旺苍通用机场、广巴铁路扩能改造、S17南(江)三(台)高速、S18平(武)万(源)高速等项目落地,开工建设G542白水至三江段公路、S409三江至水磨段公路等项目,扎实推动S224朝天麻柳至旺苍白水段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S301檬子至天星段公路、S411旺苍段公路等项目建设,持续改善县域内部交通条件。

2.全面提升入景道路标准。加强支线旅游交通和通景道路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入景道路实现通二级公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精品村的入景道路实现通三级公路。积极推动北部生态旅游环线、南部美丽乡村旅游环线、东部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旺苍南北区域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

3.构建全域慢行绿道体系。在东河镇、木门镇、高阳镇、水磨镇、天星镇等乡镇的中部河谷走廊和米仓古道沿线主要城镇建设城市绿道、郊野绿道、骑游道等绿道,串联沿线城市游憩空间、景区景点、特色村镇,丰富旅游休闲内涵。

(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以东河镇、米仓山镇、盐河镇、木门镇的四个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构建全域咨询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标准规划建设东河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米仓山大峡谷、木门景区、盐井河峡谷森林公园、大茅坡—鹿亭温泉等景区景点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与游客满意度。

(三)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

1.高标准建设自驾车营地。依托旺苍城镇交通网络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特色自驾车营地,满足个性化驾乘需求。在米仓山镇、盐河镇、木门镇分别规划1座汽车营地,提供露营、宿营、生活及沉浸式旅游体验等个性化旅游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2.完善自驾车配套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自驾车服务站点,配套建设停车场、加油站、汽车租赁、汽车维修、事故处理、汽车救援等设施,依托“电动四川”行动计划,提高旅游公共设施充电桩覆盖率。完善自驾车标识导览系统,在主要交通干道、自驾车风景道,设置景区导览标识、安全警示牌、旅游服务设施等标识牌,提升自驾游配套服务便利水平。

(四)智慧旅游建设

1.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依托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建设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纳入全县全域旅游智慧化建设。引导和鼓励电信企业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同时采用无线保真(WIFI)、网状网(MESH)等无线技术,重点完善商业区、交通枢纽、高校、酒店的无线宽带覆盖,进一步提升城区无线宽带接入能力。到“十四五”末,实现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重点景点、重点文旅娱乐项目等重点区域的无线网络全覆盖。

2.推进智慧旅游示范点建设。在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智慧AI建设、智能化监控、旅游触摸查询系统、LED信息发布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电子商务和网上虚拟平台等方面进行示范应用,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等示范点建设,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开发智慧旅游终端平台。集吃、住、行、游、购、娱等最新信息,推出“一部手机游旺苍”的掌上智游系统,通过查看电子地图等方式为游客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高质量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五)旅游厕所建设

深入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按照国家标准《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在道路沿线、景区景点、旅游乡镇及村落新建旅游厕所,每年新(改)建旅游厕所1个以上。到“十四五”末,实现A级及以上厕所达到90%以上、3A级厕所达到20%以上,游客集散中心、景区(点)、绿道驿站、休闲街区、旅游村落等旅游场所实现旅游厕所全覆盖,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旅游厕所服务体系。

(六)智慧广电建设

按照《四川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以惠民广电工程专项资金为依托,深入推进智慧广电“人人通”工程,实现“户有广播电视”向“户有高清电视”转变;持续推进智慧数字音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升级改造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加强与省、市平台对接,并及时接收预警信息,提升应急广播村村响覆盖率,实现全县村民小组(社)、社区(居委会)全覆盖;积极争取省级补助资金,按要求对南峰山台站升级改造,实施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提高本地节目覆盖率;依托广电网络资源优势,以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城市管理模式,提供广电智慧化服务,打造广电智慧文化产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二、旅游要素体系建设

(一)旅游住宿

以康养度假和文化体验需求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在县城以及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招引建设一批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对现有的酒店进行改造提升,补齐高端住宿短板。在主要景区、特色乡镇、村落各区等地大力发展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力争将樱花谷乡村酒店、蝶心谷露营基地成功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结合县域实际,积极招引民宿企业,引导群众参与改建、流转现有住房,探索发展梯次配备的民宿集群。到“十四五”末,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质量优化的住宿接待体系。

(二)旅游餐饮

1.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餐饮服务设施布局合理。综合考量景区与非景区的餐饮需求差异,统筹考虑全县餐饮业市场主体的选址,切实满足游客高峰期间的餐饮需求;加强餐饮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升旺苍餐饮业整体形象。

2.创新推出旺苍地方特色菜系。结合县域农业产业园、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药食同源保健品,创新开发茶药膳宴,大力推介广元黄茶、米仓山茶、木门豆瓣、木门醪糟、木门卤鸡等地方土特产,推出招牌菜品和特色地方系列小吃。

(三)旅游购物

1.丰富旅游商品供给。利用丰富的土特农产品资源,建立农产品初深包装加工厂,进一步提升米仓山茶、鼓城山酒、木门醪糟、枣林皮蛋、旺苍棕编等天府旅游名品的质量;深度挖掘旺苍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资源,开发红色文化、米仓古道文化等系列文创产品,不断丰富文旅商品供给。

2.完善旅游购物配套设施。在主要景区、特色街区、重点基地设置旅游商店,出售纪念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在旅游集散中心、酒店、城市中心设置购物点,通过购物服务规范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与氛围;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在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精品旅游商品展销中心,积极与主要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建立专卖网点;加大旅游商品创意开发及宣传推介力度,开展旅游商品推介活动,不断完善旅游购物配套设施,提升旺苍文创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文旅娱乐

加快旅游娱乐的主题化、特色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形成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游客需求的服务体系。完善文旅娱乐设施,打造一系列的娱乐产品,培育休闲业态,加快推进户外运动基地、虚拟体验场馆、户外演艺场馆、滑雪基地、游船码头等休闲娱乐空间载体建设,开发山地运动、低空旅游、温泉养生、亲水娱乐、亲子活动系列产品;着力发展“月光经济”,开发游船快艇、歌舞演艺、文创文博等产品,构建主客共享的夜间娱乐体系。

第九章  文旅发展保障体系

一、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履行政府职责,凝聚发展合力,切实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规划引领

强化“多规合一”,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米仓山大峡谷、盐井河峡谷、中国红军城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重点文旅项目库,突出规划引领。

(三)健全协调机制

建立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领导小组会议的相关部署,集中研究解决文旅发展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宣传推广等多个推进协调工作组,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全县文旅产业发展。

(四)完善管理机制

统筹整合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中国红军城景区管委会和木门景区管委会的职能,统筹协调、分类推进、齐抓共管。全面畅通投诉渠道,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综合监管水平,提高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治理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创新投入机制

按照“大项目支撑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制定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奖补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加大文旅项目整合力度,策划包装一批重大文旅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贷款贴息以及发行地方专项债等方式,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投资文旅领域。

二、强化文旅政策保障

(一)强化政策支撑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强化金融支持。按照《旺苍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关要求,实行由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牵头,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林业局等部门协同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法,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发挥好政策对文旅经济恢复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落实文旅政策

一是增加文化旅游项目的用地空间,优先满足省市重大文旅项目的用地需求。支持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对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兴办现代服务企业的,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二是加强与省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四川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力争将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项目、天星—盐河片区旅游基础设施、盐井河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大茅坡—鹿亭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旺苍马门溪龙遗迹博物馆等项目纳入全省文旅项目库;将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项目、天星—盐河片区旅游基础设施、盐井河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库。

三、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加强与省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全力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同时,用好社会资本,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依托省文化和旅游厅搭建的金融机构与文旅企业的对接平台,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切实推动文旅产业高速发展。

(二)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组建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库,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点文旅项目建设。鼓励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为项目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设立旺苍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旅市场营销、重点文旅项目规划和文旅人力资源储备。加强文旅项目谋划包装、储备,争取省市各类扶持资金、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使用专项资金,对于用于省市重点项目、重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资金,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补助。

四、夯实文旅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文旅人才引进

制定完善文旅行业人才激励政策。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县校合作等方式,定期开展“引才名校行”活动,重点引进文化保护、文化创意、文旅规划、旅游新业态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市场开发、会展策划、旅游教育、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出台异地文旅高级人才落户政策,着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业务精湛、服务规范、执业文明的优秀文旅从业人员队伍。

(二)完善文旅人才培养机制

分批次对全县文旅行政管理人员、文旅企业管理骨干、文旅服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文旅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建设旺苍文旅干部培训基地,加强对县、乡镇文旅领导干部以及重点文旅企业负责人进行系统培训,强化发展型、开放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二是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建设文旅人才培训基地,面向全县文旅行业从业人员定期开展专项培训,鼓励文旅从业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定期举办导游技能大赛和宾馆饭店从业人员技能大赛,以赛代训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三是加大文旅新业态人才队伍培养力度,适应“文旅+”发展需要,加快培养研学旅游、生态康养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山地旅游、自驾旅游等各类人才,加强部门合作,推进“文旅+”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深化文旅“双创”进程

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青年创业团队创业。深入推进“归巢创业工程”,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力争回引旺苍籍在外文旅人才、优秀创业能人、大学生等人才回乡创业发展,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同时,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出台《旺苍县深入实施文旅产业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入融合的实施意见》,开展“招商引智+招才引智”活动,在引进项目、技术、资金的同时,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来我县创业。

(四)建立文旅专家智库

采取兼职挂职、人才租赁、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方式,聘任知名文旅专家、文旅企业领军人才等,组建县文旅发展咨询委员会、县顾问委员会等专家智库,为全县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决策咨询、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提供咨询和业务指导;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通过课题委托、合作研究、案例教学等方式,对旺苍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跟踪调研。

五、深化文旅用地保障

(一)深化用地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用地的政策,结合县域实际,制定全县文旅发展用地政策。支持利用废弃工厂、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及荒地、荒坡开发新的文旅项目,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

(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文旅项目用地

明确文化旅游发展用地规模,编制《旺苍县文旅项目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文旅用地规模,调整用地结构,强化土地保障。鼓励各乡镇实施“点状供地”模式,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点状供地。

六、旅游安全与综合监管

(一)创新市场监管机制

1.提升监管能力水平。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追踪、手段动态调整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常态化网络监测,优化升级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以移动执法、应急指挥、动态监管、风险预警为核心的智慧型全流程执法办案模式,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

2.健全文旅信用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编制文化和旅游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完善文化市场、旅游市场信用监管系统及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公示。持续推进文化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3.完善监管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文化和旅游及相关部门履行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职责分工和重点任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进一步细化监管措施和责任,实行抽查事项清单管理,建立健全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及时、准确、规范公开抽查事项、抽查计划、抽查结果,实行阳光监管,杜绝任性执法。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为文化和旅游市场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留足发展空间。

(二)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1.加强动态管理。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实行进退有序的动态管理,及时回应游客诉求,开展全流程的志愿者服务,让游客全程体验到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严格执行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严把景区入口关,开展定期复核和体检式暗访,对不达标和存在问题长期无法根除的景区进行处理,整体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健全完善旅游住宿业标准监督机制,开展旅游住宿业质量等级评定,加强对星级饭店、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等级旅游民宿服务质量的监管,切实提升游客的住宿体验。加强旅行社规范经营管理,进一步提升旅行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2.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和提升政策措施,倡导优质优价消费理念,提升市场主体服务意识。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指导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结合业务范围制定企业服务手册,明确不同岗位、不同对象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建立服务质量内部监督评价机制,发挥旅游企业在提升服务质量上的主体作用。对全县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提升行业指导、企业管理、顾客服务的能力和技能。执行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制度,支持建立金牌导游工作室,提高导游和领队业务能力。举办全县服务技能大赛,培养一批金牌讲解员、导游员、服务员。在强化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增强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能力。

3.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坚持行业管理职能与安全监管责任相统一,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加强对文化旅游设施、项目、活动的安全监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安全责任制。制定文化安全风险清单,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安全能力建设,开展行业安全培训,举行山地、水上、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客运索道、旅游用车、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扩大旅游保险服务覆盖范围,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4.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工作。广泛发布游客文明旅游须知,引导游客按照行为准则开展各项旅游活动,扩大文明旅游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开展“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文明餐桌”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游客树立文明意识、培养文明习惯。开展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项行动,督促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市场主体加强对游客的文明引导。加强行业正能量宣传,鼓励开展文明示范单位评选活动,树立正面典型。依法依规开展旅游不文明行为惩戒,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震慑。

(三)加强文化旅游综合执法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以机构标准化、管理制度化、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装备现代化为导向,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经费保障。通过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探索通过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提高职业伤害保障水平。按照规定和标准设立办公室、询问调查室、技术监控室等专用执法房间,配齐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网络执法等专用执法装备。积极组队参加全省执法技能大比武活动,开展“强基础、提能力、保平安”主题综合执法技能练兵和竞赛活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针对一线执法人员、执法骨干和综合执法机构负责人,实施“强基”“培优”“领航”培训。

2.健全综合执法机制。建立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对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执法职能及队伍,进一步探索适合“局队合一”体制的综合执法工作模式,压实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履行执法职责和加强队伍建设的责任。在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乡镇,建立乡镇综合检查与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协调配合、专业指导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进一步完善举报办理、交叉检查、案件督办等各项工作流程。

3.统筹开展专项整治。统筹开展全县文化旅游市场整治工作,针对“五一”、寒暑假等重点时间节点,及时开展市场整治,确保高峰时期市场平稳有序;针对接待未成年人上网、不合理低价游、旅游购物欺诈等市场问题,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文化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旅行社、星级饭店等重点市场主体日常巡查力度,常态化开展暗访,深入查找问题,注重结果运用。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推进“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文化和旅游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文化和旅游领域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推进文化娱乐、上网服务等领域“证照分离”改革。按照“减证便民”要求,稳步推进旅行社领域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推动涉企事项“一网通办”。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健全好评激励机制和差评处理督导机制。

2.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消除市场壁垒,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针对“不合理低价游”形成机理和监管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围绕重点线路、重点时间节点,整治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加强市场执法监管。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执法工作中要落实“四个统一”要求,做到统一执法服装、执法标志、执法文书、执法证件。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健全“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章问责”履职责任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指导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党风廉政作风建设,紧盯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关键人员,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文化执法队伍。

第十章  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

(一)保护原则

1.地质遗迹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对追溯地质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行迹;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2.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自然景观保护区。

3.在自然景观保护区内,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措施,同时控制游人进入,不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他设施进入。

4.对风景区内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划出一定的范围和空间作为生态保护区。

5.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制度,明确保护责任机构与保护责任人。

6.扩大宣传教育,增强当地村民保护意识。

(二)保护区划分

1.保护区类型的划分:积极做好与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开展地质遗迹资源普查,按照地质遗迹等级、保存现状、可保护性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区划。

2.保护区级别的划分:对地质遗迹保护等级进行分区,在对地质遗迹的科学性、观赏性、完整性、稀有性等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地质遗迹的等级、保存现状和利用前景、可保护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

3.保护区范围的确定:在保护地质遗迹免遭破坏为前提下,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充分考虑以山脊线、山谷线、河流中线、水岸、陡崖边线、道路、行政区边界、土地权属边界等具有明显分界特征的地物界线为保护区界线,并用GPS测定主要拐点坐标。

二、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自然资源分布、受威胁状况,以及周边社区生产活动等实际情况,对县内重点生态区域进行分区保护,严格保护核心区,控制进入缓冲区,合理开发实验区,通过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专职人员巡护管理等保护方式。核心区应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维持现有生态系统的稳定,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缓冲区除控制性地开展科学考察和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外,一律禁止进入;在保护实验区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旅游等可持续资源,有效保护区内及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建立保护站、保护哨卡,制定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巡山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环境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等相关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委托环保部门对主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把环保工作列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附表

旺苍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项目统计表

序号

行业

(项目名称)

项目

性质

建设

性质

建设

年限

开工

年月

建设

地址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亿元)

业主单位


行业主管          部门

1

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项目

产业类

续建

2023—2025

2023.03

米仓山镇、盐河镇

新建景区连接公路40公里、环卫设施、水电气讯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新建游客服务中心4.8万平方米、步游道25公里、观光索道、观光电梯、观景台15个、游客休憩设施、生态停车场、生态旅游厕所18座、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系统;改造提升龙潭子峡谷地质公园、盐井河峡谷森林公园、鼓城山峡谷生态家园,精心打造一批景区景点;新建米仓古道及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露营基地、酒店民宿、康养中心。

22.6


县旅游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2

盐井河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

产业类

续建

2023

2023.03

盐河镇

建设游客中心1座、景区大门、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景点16处、入口景观2处、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系统、通讯基站8座、游客休憩设施110处、隐蔽式输电线路、购物设施、安防系统、消防系统、无障碍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等,增设摆渡车,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景区沿线房屋风貌塑造、供水工程,打造一批乡村酒店、露营基地、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购物点。

0.8585

县林业局

县旅游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3

云雾山旅游区

产业类

新建

2023—2027

2023.10

国华镇

以云雾山的溶洞群、自然景观、红军战斗遗址为基础,新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精品民宿、露营基地、观景平台、游步道、索桥、吊桥、栈道和林下综合开发等项目,打造红色旅游基地、生态康养基地和高标准巴山木竹笋用竹基地,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旅游度假区。

6


新疆察布查尔县新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4

天星谷文旅康养综合体

产业类

新建

2023—2025

2023.10

天星镇

分期建设高山陆地富硒蔬菜基地、全国农特产品展示中心、高端旅游酒店、特色美食商业街、特色民宿度假村、生态农业体验园、综合疗养健康院、摄影基地、游乐设施等项目,打造集农文旅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

50

中经城投四川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5

苍星野奢—自然乐活露营基地

产业类

新建

2023—2025

2023.7

天星镇

在旺苍天星镇规划建设房车基地、木屋旅居等项目。

6

浙江时华文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6

大茅坡—鹿亭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

产业类

续建

2022—2027

2022.10

高阳镇

新建游客中心1个、生态停车场5000平方米、旅游厕所10个,改建景区公路,打造大茅坡精神纪念园、高标准茶叶种植基地、鹿亭温泉康养度假区、汉王山森林康养区、贡茶园茶事体验区等,建设景区步游道、游憩设施、改造民居风貌,完善标识系统,配套建设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

1.2

高阳镇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7

川陕苏区红军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园

产业类

新建

2021—2025

2021.06

东河镇、木门镇

提升木门会议会址纪念馆展陈;修复利用木门会议会址清代壁画、青龙寨战斗址;修缮木门会议会址、红军城革命文物遗址群;打造红军精神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文化体验学院、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军事训练体验基地;开发以妇女独立师、红四方面军直属水兵连、少年国际先锋师为三大主题的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影视、歌舞、冒险探秘等旅游产品,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水电气光纤配套基础设施。

0.2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8

天星—盐河片区旅游基础设施

产业类

新建

2022—2025

2022.04

天星镇、盐河镇

建设徐家坝民宿集聚区、高端酒店、精品民宿、医养结合康养医院、生态康养小区、康疗养基地、森林公园、绿色食品基地,配套建设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

1.34

国投公司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9

旺苍县茶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产业类

新建

2019—2024

2019.10

旺苍县

建设10万亩现代茶叶产业园,其中标准化基地2.5万亩,建设集种苗繁育、生产加工、品牌运营、茶旅融合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园。

5.3


县农业农村局


县农业农村局

10

光明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项目

产业类

新建

2023-2024

2023.04

白水镇

开发沿雷家沟沿线已有阶梯青莲池和高山鱼塘30余亩、青莲池三面瓜果采摘园100亩、白水村茶园和光明高山茶场200亩、埋银垭水库和黄金水库等天然垂钓和水上休闲区。

0.078

白水镇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1

松浪村“亭子溪”创建国家3A级旅游

景区项目

产业类

新建

2023-2024

2023.04

张华镇

提升改造“农旅融合”项目1个、红李博览园、森林瞭望塔等项目,建设亭子溪生态旅游公路,改造旅游民居200户,打造景区景点8个。

0.07

张华镇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2

旺苍马门溪龙遗迹博物馆建设项目

产业类

新建

2024-2025

2024.10

嘉川镇

项目占地72亩,建设恐龙博物馆1.96万平方米、化石保护大数据中心5540平方米、科普体验中心9800平方米、旅游厕所12座、生态停车场1.2万平方米等附属设施。

7.6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3

旺苍县“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建设项目

事业类

续建

2023-2024

2023.06

旺苍县

包括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项目,打造县级融媒体传播平台,建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高清视听智能终端普及项目,全面推广“蜀小果”4k智能机顶盒2万台;智慧广电传播体系建设项目,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及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型和光纤化、IP化改造,推进云平台建设、千兆光纤宽带接入部署;建设云平台,建立面向5G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技术体系。

0.116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4

公共文化服务巩固提升工程

事业类

新建

2021-2022

2021.03

旺苍县

推动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及总分馆制、乡镇文化广场(文化氛围)建设,配置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补充农家书屋图书及书架;实施应急广播村村响延伸等项目。建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及总分馆制、乡镇文化广场(文化氛围)。配置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补充农家书屋图书及书架;实施应急广播村村响延伸等项目。

0.2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5

旺苍游乐场项目

事业类

新建

2024-2025

2024.03

东河镇

拟用地20亩,分期建设旋转木马、滑梯、吊秋千、玩具小屋、迷宫、过山车、摩天轮等。

1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6

旺苍县东河体育公园

事业类

新建

2023-2024

2023.12.

东河镇

公园总面积应不低于2万平方米。其中,健身设施用地占比不低于20%,绿化用地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应配置4块以上符合当地群众需求的运动场地,可同时开展的体育项不少于3项。

0.0546

县文体中心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7

舞台情景剧《红色土地·红色记忆》

事业类

新建

2024-2025


旺苍县

精心打造舞台情景剧《红色土地·红色记忆》,以诗画手法艺术生动再现80多年前红军在旺苍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壮举。

0.025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18

旺苍县文化产业综合体建设项目

产业类

新建

2024-2025

2024.10

旺苍县

在县城区中心地带步行街,新建能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的数字化影院、剧院,打造包含文艺演出、数字化电影放映、音乐沙龙、网络服务、图书阅览售卖、轻食餐饮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商圈。

4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合计


106.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