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县卫生健康局 发布时间: 2023-07-21 13:24 字体: [ ]

文字解读: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图解: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旺府办发〔2023〕16号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旺苍经开区管委会:

现将《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17日


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基础……………………………………5

第一节 发展成就……………………………………………………………5

第二节 机遇挑战……………………………………………………………7

第二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要求……………………………………8

第一节 指导思想…………………………………………………………8

第二节 基本原则…………………………………………………………9

第三节 发展目标…………………………………………………………10

第三章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13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13

第二节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17

第三节 强化心理和精神卫生服务………………………………………21

第四节 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22

第五节 加强伤害预防与干预……………………………………………22

第六节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3

第四章 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24

第一节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24

第二节 优化医疗服务模式………………………………………………26

第三节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28

第五章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30

第一节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30

第二节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30

第三节 提升中医药应急能力……………………………………………31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32

第五节 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32

第六节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33

第六章  全方位全周期护佑群众健康…………………………………34

第一节 推动优生优育和托育发展………………………………………34

第二节 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35

第三节 加快发展老年健康服务…………………………………………39

第四节 深入开展职业健康工作…………………………………………41

第五节 维护其他重点人群健康…………………………………………43

第七章 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44

第一节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44

第二节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45

第八章 大力发展医养康养产业…………………………………………46

第一节 规范社会办医行为………………………………………………46

第二节 健全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47

第三节推进健康产业融合发展……………………………………47

第九章 健全卫生健康发展支撑体系……………………………………48

第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48

第二节 推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52

第三节 加快推进数字卫生健康发展步伐………………………………53

第十章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6

第一节 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56

第二节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58

第三节 强化“四医联动”改革……………………………………………60

第四节 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62

第五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63

第十一章  促进区域卫生健康协同发展…………………………………63

第一节 深入开展“九广合作”卫生健康领域协作………………………63

第二节 主动融入成渝卫生健康协同发展………………………………64

第三节 积极推动东西部卫生健康协同发展……………………………64

第十二章  加强组织保障与监测评估……………………………………64

第一节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64

第二节 健全投入保障机制………………………………………………65

第三节 突出重大项目支撑………………………………………………65

第四节 加强健康法治体系建设…………………………………………66

第五节 强化卫生健康宣传………………………………………………66

第六节 加强监测评估……………………………………………………67

附 表 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项目一览表…………………………68


第一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红色旺苍、中国茶乡”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健康旺苍”建设的重要时期。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广元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旺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元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大力实施“健康守护”工程,全面推进“健康旺苍”建设,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76.7岁提高到77.5岁,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各项任务,卫生健康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健康旺苍”建设全面推进。严格按照《“健康广元2030”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健康旺苍”建设,大力实施健康守护行动。健康生活进一步得到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6年的18.4%提高到2020年的27.6%,健康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医药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药补助、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综合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

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人员30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54人(执业和助理医师824人,注册护士964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43人。全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34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5.85人。全科医生40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中高级职称人数分别增长17.2%、12.3%。

公共卫生能力明显增强。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84.92%、78.37%,肺结核发病率从89.03/10万降低至61.28/10万。精神疾病防治进一步强化,累计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5.29%。孕产妇健康管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等服务指标明显提高。

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医疗资源快速增加,县人民医院建成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建成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市“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单位。共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9个,临床专科能力显著提升。37家卫生院(分院)和220个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

中医药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58个、床位360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设置实现全覆盖,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健康扶贫行动圆满收官。大力实施健康扶贫“七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县域外住院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30%以内,累计救治贫困人口8.5万余人次。84个贫困村村卫生室全面达标,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健康扶贫任务全面完成,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节 机遇挑战

面临的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将推进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健康中国”,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我县将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实施“康养+”“医养+”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为卫生健康发展创造广阔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助推全县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我县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面临的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全县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整体偏低,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特别是缺少国家、省级重点专(学)科、高水平高层次技术人才。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突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医防”缺少有效融合,“上下”联动协作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要求还有差距。人口深度老龄化,老年健康资源供给不足,老年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照护人员严重短缺。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群健康,新冠病毒感染等新发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第二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主动服务国家、省、市、县战略全局,紧紧围绕市委“1345”发展战略和县委“3691”重点布局,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康旺苍”建设,大力实施“健康守护”行动,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扎实推动县域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全县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红色旺苍、中国茶乡”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始终坚持卫生健康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引导人民群众由被动应对健康问题转变为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加快推进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资源下沉和整体协作、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推动实现卫生健康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坚持以改革创新激发卫生健康发展活力,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医教联动改革,全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切实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工作,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公平公正。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属性,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的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和健康结果差异,促进健康公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35年卫生健康发展远景目标:卫生健康实力大幅提升,卫生健康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建成“健康旺苍”。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体系全面建立,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医养结合特色突出的医养康养健康产业体系,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2025年卫生健康发展目标:“健康旺苍”行动深入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健康守护”工程深入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特色精品专科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妇幼专科联盟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健康素养明显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卫生健康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5/10万以内。

——全面深化医改取得新进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医保、医药、医教联动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取得显著成效。

——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新布局。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构建,优质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健康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省、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大幅增加,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数量更加充足、素质更加优良、结构更加合理、作风更加严实,全县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

——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新成效。艾滋病、结核病得到有效遏制,持续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重点地方病危害,重大慢性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治。

——医养健康产业得到新发展。健康产业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健康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社会办医实现创新发展,健康服务更加多元。中医药产业、“康养+旅游”等特色医疗产业加快发展,中医药和医养康养强县加快建成。

——卫生健康治理达到新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卫生健康领域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促进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卫生健康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5

78.5

预期性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7

≤5.2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7

≤14.5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8

≤6.6

预期性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4.5

预期性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87.2

91.5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7.6

>30

预期性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

100

100

预期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

31

39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2.7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8

3.07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41

3.8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54

预期性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0

>95

预期性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9

≥99

约束性

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80

95

约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6

4.5

预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

约束性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

60

预期性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二星智慧医院比例(%)

--

66.6

预期性

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9

6

预期性

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11.38

8

预期性

健康

环境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4.5

达到省市目标要求

预期性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100

达到省市目标要求

预期性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健康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10

40

预期性


第三章 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一、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不断织密公共卫生高质量防护网,持续健全以县疾控中心为骨干,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乡(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切实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

(二)加强县疾控中心建设。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完工投用,进一步改善县疾控中心基础条件。支持县疾控中心创建三级乙等疾控中心。持续健全重大传染病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网络和联动协同机制。

二、落实公共卫生职责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推行乡镇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强化和明晰乡镇公共卫生管理权责,在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持续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疾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强化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责。切实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逐步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加快建设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不断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

(二)落实公共卫生职责。制定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医共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在公立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人员。在东河、嘉川、三江、木门等8个中心卫生院加挂公共卫生服务站牌子,承担片区内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防保网。建立县疾控中心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切实加强县疾控中心对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

(三)构建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共同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着力构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

三、完善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一)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打通并强化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确保传染病信息实时直报和患者就医症状信息直接抓取,实现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及时报告。探索建立实验室检测信息收集和动态监测系统,进一步畅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疑似传染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渠道。

(二)健全风险评估和信息报告制度。按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规范、时限和渠道等要求,依法依规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疫情信息报告责任。持续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进一步提高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提高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

四、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

(一)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加快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升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立跨部门紧急事务数据共享调度平台,逐步健全贯穿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各个环节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确保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二)强化卫生应急预案管理。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动态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完善物资储备与保障等子预案,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提升预案针对性、操作性和约束性。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各乡镇每年至少开展1次卫生应急演练,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积极开展不同场景下的应急处置演练,缩短从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

(三)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持续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规范处置原则和决策主体,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范围、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水平。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加快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加强排放物中粪大肠菌群、肠道病毒等指标监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

(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和协调联动机制,按照院前急救需求强化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加强医疗卫生机构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提高急救效率。引导全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的分级分类卫生应急队伍,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进一步强化突发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中毒、辐射事件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依托县级医院扩展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组建一支基层综合应急分队,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覆盖率达100%,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及时率和规范处置率达100%。


第二节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

一、突出重大传染病防治

(一)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坚持多病共防,不断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控长效机制,积极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突出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和分析研判,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按照“乙类乙管”原则,全力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加强“三线一网底”建设,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切实强化艾滋病源头控制,全面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等防控措施,到2025年艾滋病检测覆盖率达40%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1.5%。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积极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不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结核病疫情监测以及耐药结核病筛查力度,实施结核病规范化治疗,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到2025年,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55/10万以下。

(二)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持续提高人群接种率。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建设,不断夯实预防接种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接种安全。到2025年,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以上,维持全县无脊灰状态。不断规范免疫规划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和冷链管理,持续做好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和成人接种指导工作。

二、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一)完善传染病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推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平战结合的传染病病区建设,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全面加强二级以上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

(二)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实现政府主导、覆盖城乡、运行高效、服务优质。按照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服务半径10—20公里的原则,依托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急救站点,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加快推进县乡院前急救系统一体化建设,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确保急救站与指挥调度中心实时联动、无缝衔接。全面加强急诊急救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院前急救专业队伍业务能力。逐步建立统一调度、分级监管、院前院内信息互联、区域救治资源共享的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云平台,不断强化院前医疗急救接报调度、监测预警智能化建设,实现急救调度平台纵向与省级急诊急救数据库,横向与电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及消防救援机构的信息共享联动。

三、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积极争创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持续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级医院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探索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制度,整合并逐步扩展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范围,逐步建立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和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推动防、治、康、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到202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4.7%。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积极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持续开展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免费自助血压监测点建设,引导群众定期开展血压检测,全面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全面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不断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进一步完善癌症防治体系,积极开展癌症防治科普宣传,不断强化危险因素干预,到2025年人群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不低于73%。持续推进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到2025年全县重点癌种早诊率不低于55%。不断加强癌症防治能力建设,持续提升诊疗规范化水平,到2025年全县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4%。

三、全面落实地方病防治措施

持续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稳步推进地方病防治工作,全力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逐步建立健全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病防治机制。继续实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策略,确保全县居民碘营养总体保持在适宜水平,全面消除碘缺乏危害。切实强化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防治工作的后期管理,建立长效防治机制并有效运行。深入开展大骨节病监测和综合防治工作,保持大骨节病处于消除状态。

第三节 强化心理和精神卫生服务

一、注重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在县人民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0.78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名/10万。

二、强化精神疾病防治

持续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不断提高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水平。加快建立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确保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2%以上,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

三、重视心理健康

持续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心理服务平台等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将心理健康检测纳入干部职工和学生健康体检范畴,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焦虑症、老年痴呆、儿童孤独症等疾病的发现率和治疗率,全面提升老人、儿童、师生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县级公益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减缓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和抑郁症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焦虑障碍、抑郁症治疗率显著提升。


第四节 加强食品安全和营养管理

全面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持续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着力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追溯体系。加快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食源性疾病信息的报告系统和互动机制,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监测报告网络,县级医院和符合网络直报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监测网络逐步向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覆盖。严格按照国家风险监测计划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跟踪评价,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工作,协助查处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能力。大力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建立营养指导员制度,深入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切实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


第五节 加强伤害预防与干预

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不断压实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责任,持续加强医院消防、危化品、特种设备、医疗废物、在建项目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切实加强交通隐患治理,进一步减少交通伤害事件发生。全面加强儿童、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倒。加快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召回管理,降低消费品安全伤害。


第六节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加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制度化。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以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基层医防融合。深入开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全科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全面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快实现服务对象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无缝衔接。

专栏2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县疾控中心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县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项目建设。

第四章 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推进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县级医院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支持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特色专科建设,不断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促进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高县域就诊率。全力推进县中医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不断做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龙头”,深入开展患者体验提升、改善硬件条件、医疗信息化支撑三大行动,促进县域内医疗服务共享,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实力。

专栏3  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

等级创建:县人民医院巩固三级乙等创建成果,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

项目建设: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和防治能力提升项目,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县妇幼保健院旧业务楼维修改造。

二、突出重点学科建设

抢抓九三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和“组团式”帮扶机遇,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国家、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临床重点专科体系,支持县人民医院骨科和眼科、耳鼻喉科分别创建省、市级重点学科,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和儿科、脾胃病科分别创建国家、市级重点学科,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孕产保健科和儿科分别创建省级特色专科、市级重点学科,努力将县人民医院眼科和耳鼻喉科打造成川陕甘结合部一流精品专科,全面提升重点学科综合诊治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一批关键医疗技术实现新突破。

专栏4  重点学科建设

县人民医院:骨科创建省级重点专科,眼科、耳鼻喉科创建市级重点学科。

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儿科、脾胃病科创建市级重点学科。

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孕产保健科创建省级特色专科,儿科创建市级重点学科。

三、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

持续健全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不断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根据乡村人口情况,按照“宜乡则乡、宜村则村”原则,因地制宜配置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支持建设一批能力较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对于邻近乡镇卫生院、人口较少等不适宜单设卫生室的行政村,通过乡镇卫生院定期巡诊、派驻以及邻(联)村延伸服务等方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好用好村卫生室,鼓励服务半径小、交通便利地区相邻行政村合建卫生室,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办为村级医疗服务点,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从注重机构全覆盖向注重服务全覆盖转变。

(二)大力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华、三江、白水3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初步建成片区医疗救治、急诊急救、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公共卫生示范中心,支持三江、国华次中心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使其专科医疗服务水平达到或接近县级医院水平,满足辖区群众就近就医服务需求。

(三)持续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急诊急救和巡诊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提升康复医疗、安宁疗护、外科等医疗服务能力,使建制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及以上水平。支持撤并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医疗服务点或医养结合机构。加强村卫生室能力建设,允许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拓展符合其功能定位的医疗服务。推进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加强乡村中医药便民服务网络建设,确保村级中医药服务供给率达到100%。全面落实村卫生室补助、村医养老保障等政策,确保每个村有1所达标村卫生室、1名合格村医。强化医共体牵头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落实常态帮扶措施,不断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专栏5  乡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国华镇次中心新建业务综合楼(二期),三江、白水次中心新建业务综合楼。

中心卫生院:木门镇中心卫生院搬迁,嘉川镇、英萃镇中心卫生院维修改造和医养结合项目。

乡镇卫生院:普济镇、天星镇卫生院新建业务综合楼,黄洋镇卫生院维修改造。


第二节 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一、推行预约诊疗和日间服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预约诊疗制度,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服务。推动县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稳步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

二、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化,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器官多系统病变等疾病建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鼓励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促进协同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治水平。

三、创新开展急诊急救服务

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救治中心等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综合救治服务,进一步提升重大急性疾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加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四、完善一体化全过程服务

立足健康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核心的健康危险因素综合监测力度,促进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干预、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加快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健康管理服务闭环体系。完善上下转诊标准,以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为切入点,推进基层医防协同,加快提升基层慢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予以指导协助和跟踪管理。


第三节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健全质控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覆盖主要专业和重点病种的质控指标体系,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设。加快完善感染监测体系,逐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院感染监测体系。逐步构建更为严密的医疗卫生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突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

(二)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完善疾病诊疗规范,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在医共体内建立一体化临床路径,加快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三)优化护理服务。进一步充实护理服务力量,增加护士配备。强化基础护理,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深入开展延续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引导医共体牵头单位通过培训、指导、远程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乡镇卫生院(分院)。

(四)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完善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逐步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监测系统,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药事管理,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其他重点监控药物等为重点,持续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降低到40以下。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优先选用集中带量采购的中选产品。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开展精准用药服务。推动医共体内药学服务下沉,县直属医疗机构临床药师通过现场指导或者远程方式,指导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重点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满足患者新需求。

二、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开展舒适化医疗、家庭病房等服务,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无痛病房”“无痛医院”。持续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建立上转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预约等机制,进一步完善上级医院为下转患者提供诊治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等上下联动机制。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不断强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进一步加大医疗服务类APP和“小程序”开发推广力度,实现个人健康信息实时查询和共享。全面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持续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到2025年,门诊患者满意率、住院患者满意率排位居全市前列。

三、强化血液使用安全

持续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不断提升无偿献血社会参与度。加快建立血液安全管理体系,完善血液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推进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监测报告工作制度和专家研判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合理用血标准,提高临床用血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血液使用安全。


第五章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第一节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分院)为基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持续做强县中医医院,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支持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以及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规范设置率达到100%,夯实中医药服务网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第二节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做优做强中医针灸科、骨伤科、肛肠科等特色突出、优势互补、中西医协作的中医重点专科集群,支持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创建国家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和儿科创建市级重点专科,持续巩固骨伤科省级重点专科,不断提升中医综合诊治能力水平。持续拓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强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规范化建设,支持县中医医院建立中医经典病房,确保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婴幼儿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5%和85%以上。充分发掘推广特色中医诊疗技术,推进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在县中医医院规范设置治未病科,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未病服务能力水平。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中医康复科室,持续加强中医康复学科建设,支持康复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积极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


第三节 提升中医药应急能力

持续优化中医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设置发热门诊,鼓励县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进一步加强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肺病科建设,充分发挥重大疾病监测哨点作用。持续加强中医药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将中医药防治措施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将中医药防治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中医药系统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鼓励县中医医院建设胸痛、卒中、创伤中心,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完善中医急诊临床诊疗方案,强化设备配备和中医药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加强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推动建立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组建中医药应急基地和应急队伍。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积极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持续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加大中医药古籍挖掘整理力度,深度发掘我县中医药文化资源。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沉浸式体验区,鼓励社会力量打造一批集健康养生、保健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展馆、文化馆、体验馆,在村卫生室、村(居)委会等群众活动场所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支持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整理研究,协助市中医药管理局编撰一批“名方”“名案”。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省、市中医药交流活动,助推旺苍中医药“走出去”。


第五节 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保障,把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四有”工作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探索设立“中西医结合特色病房”和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科室,进一步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积极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旗舰”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充实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力量,在县中医医院建立“西学中”培训基地,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强化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鼓励支持临床类别的医师学习中医药知识技能,打造中西医结合服务团队。


第六节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积极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县,扶持中药材重点种植乡镇、村,着力建设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做强以杜仲、天麻、重楼、金银花等为主的道地药材优势品种,支持将道地药材按程序纳入地方特色食品管理,鼓励开展药膳、食疗等研究开发和利用。加快培育柴胡、淫羊藿等特色品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企业支持力度,培育一批中医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创新研发中药材相关食品、化妆品、日用品、文创产品等,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创建,支持道地药材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等品牌。大力推动中医药与养生养老、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支持中草药种植基地开展体验式休闲项目建设,整合中医药饮食、文化、养生等资源,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专栏6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大力实施中医临床培育工程和名科、名医战略。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中草药种植基地开展体验式休闲项目建设。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投用。


第六章 全方位全周期护佑群众健康


第一节 推动优生优育和托育发展

一、优化生育政策

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口预测预警机制,为生育政策评估、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持。建立健全支持生育的政策体系,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落实生育登记制度、产假、哺乳假、育儿假等政策规定。积极开展宣传倡导,促进相关惠民政策与生育政策有效衔接,扎实做好各项服务管理。

二、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加快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构建以县城区为重点,乡镇为补充,各行业部门积极参与的普惠托育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国省专项资金扶持,改扩建一批具有婴幼儿照护服务、家庭养育指导和家长课堂等多功能、示范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利用,根据婴幼儿家庭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和民营幼儿园通过开设托育班,招收2—3岁幼儿,持续增加普惠托育服务资源有效供给。进一步完善普惠托育相关制度支撑,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制度、信息公示制度、评估制度,加强托育机构动态管理,建立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支持县妇幼保健院建设市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东河、木门、国华等中心卫生院建设基层儿童早期发展基地,确保我县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三、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

持续优化整合部门资源,全面落实县级部门联系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动态调整机制,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养老服务纳入卫生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在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养老照顾、就业保障、精神慰藉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予以倾斜照顾。


第二节 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一、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以县妇幼保健院为核心,乡(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医疗救治技术为支持的妇幼专科联盟。大力发展以妇产科、儿科等为重点的医疗保健服务,努力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温馨、高质量的妇幼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县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切实加强与浙江萧山医院、省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资阳市妇幼保健院等医院的交流合作,扎实开展跨区域协作,力争建成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两个救治中心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线上健康宣教、业务培训、咨询指导、预约诊疗、远程会诊等服务。探索建立“云上妇幼”服务新模式,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妇幼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标。

二、加强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夯实基层妇幼健康队伍,根据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配置标准,加快建设一支与等级建设、功能定位、服务人口、学科建设相匹配的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完善妇幼卫生领域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紧缺人才、青年骨干人才等分类培育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办法,支持基层妇幼人员提升学历层次和开展拓展培训。

三、巩固强化母婴生命安全

大力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计划,重点抓好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危急重症救治技术水平。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监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资质准入制度,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终止妊娠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专项执法检查,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严厉打击非法违规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采血技术服务。进一步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不断巩固母婴安全五项核心制度,促进母婴安全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积极构建涵盖婚前、孕前、孕期、产时、产后及婴幼儿期各阶段的城乡居民出生缺陷监测和防治服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管理和能力建设。积极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引导城乡居民自愿接受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积极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扎实开展出生缺陷二级预防,高质量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产前筛查覆盖面。持续优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切实加强阳性病例随访、确诊、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不断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遗传优生咨询指导技术、再生育评估技术、出生缺陷早期识别与干预技术、残障儿童康复技术等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水平。

五、加强妇女全生命周期保健服务

加强妇女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不同生命阶段保健亚专科建设,针对妇女不同年龄阶段保健需求,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妇女保健技术保障,加强宫颈癌、乳腺癌、艾滋病、梅毒等疾病筛查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积极推广先进筛查技术和大数据管理在妇女疾病中的应用,切实加大中医药介入妇女疾病治疗服务推广力度,进一步降低妇女疾病危害。强化妇女避孕服务,规范开展人工流产及产后避孕服务,不断提高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服务可及性,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大力开展妇女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倡导女性主动参与宫颈癌、乳腺癌等疾病筛查,进一步提高妇女疾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力争实现妇女常见病免费筛查全覆盖。

六、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

深入实施健康儿童提升计划,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切实加强对早产儿的干预治疗。扎实开展托育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做实做细0—6岁儿童健康管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鼓励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加强儿童眼、耳鼻喉、口腔等重点身体部位保健工作。加快建设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探索适宜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内容和模式。加快推进儿童健康筛查中心建设,持续开展儿童贫血、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重点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不断提高确诊病例治愈率,力争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建立儿童救助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将儿童出生缺陷疾病诊断治疗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实现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第三节 加快发展老年健康服务

一、加强老年健康教育

大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持续强化老年健康宣传引导,利用多种方式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宣传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等健康知识,积极开展中医药膳食疗科普、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努力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强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自觉主动维护身心健康。

二、加强老年预防保健

持续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县医疗卫生机构老年人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心理健康和健康指导等服务,确保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70%以上。积极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监测、评价和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大力实施失能预防项目,积极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切实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加强适老环境建设和改造,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

三、加强老年疾病诊治和康复护理

积极推广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切实强化老年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呼吸等重点学科建设,持续提升老年患者危急重症救治水平。坚持开展老年人用药使用监测,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用药保障和用药指导,探索建立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积极开展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持续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便捷服务。积极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

四、加强长期照护服务

探索建立从居家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依托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不断充实长期照护服务队伍。

五、加强安宁疗护服务

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按照患者“充分知情、自愿选择”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第四节 深入开展职业健康工作

一、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

定期开展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普查,督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在煤矿、非煤矿山、建材、水泥、化工、石材加工、家具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和“回头看”,切实加强“尘、毒、噪、放”等职业危害因素源头控制,确保整改治理达标。

二、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切实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督促用人单位建立防治管理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防护到位、监管到位,自主履行法定义务。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切实加强对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全面提高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意识。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不断改善作业环境,扎实做好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日常监测、定期检测和个体防护用品管理等工作,组织劳动者定期开展职业健康体检,配合开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工作。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申报率、粉尘浓度定期检测率、接尘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培训率达到95%以上,粉尘危害重点岗位劳动者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100%,煤矿、非煤矿山、建材、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新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三、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建立用人单位“黑名单”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不断健全监管执法队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人群的职业健康管理,持续提升基层监管水平。

四、提升职业病救治救助水平

全面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和职业性尘肺病回顾性调查,摸清患者底数,建立工作台账。分批次建立乡(镇)、村(社区)尘肺病康复站(点),加快建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网络,对尘肺病患者实施分类救治救助。

五、加强监测管理和健康宣教

突出过程监督管理,持续规范重点行业职业健康管理,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确保监测工作科学性和监测数据准确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全面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健康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五进”活动,不断增强劳动者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切实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

第五节 维护其他重点人群健康

一、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

积极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全面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以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为重点,实施精准康复,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建立健全残疾儿童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贫困家庭0—6岁残疾儿童救助,重点做好脑瘫、听力、智力、孤独症残疾儿童救助。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将残疾人健康康复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清单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

二、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保持健康扶贫主要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分类资助农村低收入人群参保政策,继续对农村特困人员参保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参保给予定额资助。持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聚焦重点乡镇、重点人群、重点疾病,进一步提升乡村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不断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长效机制,切实强化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监测。探索全专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持续做好救治、康复等健康服务。持续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达标提质建设,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

专栏7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项目

出生缺陷防治:建成1家具备产前筛查服务资质机构。

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到2025年,专业托育机构22个,新增托位1500个,建成1家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规范发展其他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加快县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和科室建设,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县妇幼保健院旧业务楼维修改造项目完工投用,加快推进县妇女儿童医院建设。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底,养老中心在乡镇的覆盖率达到60%,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第七章 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第一节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

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切实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全县各类中小学校明确一名副校长作为健康副校长,专门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培养专兼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围绕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全县居民主要健康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全面推进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主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程,深入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加大健康促进社区、家庭、医院、学校、机关、企业、健康主题公园和健康步道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全县20%的村(社区)、20%的家庭、40%的医院、50%的学校、50%的机关单位、20%的规上企业分别建成健康村(社区)、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和健康促进企业,建成省级健康县。大力实施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筛查与干预,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力争建成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第二节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

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核心健康观,深入推进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均衡、适量的饮食习惯,引导群众养成“三减三健”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居民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健全完善控烟制度,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无烟环境建设。倡导合理、适量、科学饮酒,引导群众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深入实施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切实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运动处方库,推进处方应用。到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率达到100%,“三减三健”活动社区覆盖率达到50%。全面建立口腔卫生防控体系,12岁儿童龋齿率控制在25%以内,全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人吸烟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第八章 大力发展医养康养产业


第一节 规范社会办医行为

不断优化社会办医资源布局,持续强化社会办医对县域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补充,严格按规定落实社会办医政策,加快推动现有民营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升级,到2025年,县域内原则上不新增民营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社会办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设施设备更新、完善管理制度、培育重点专科等方面,加快促进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着力打造社会办医品牌。全面强化社会办医执业规范管理,重点规范民营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医务人员资质、诊疗科目、诊疗行为、院务公开、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控等,切实加强社会办医级别、类别及命名管理,从源头促进社会办医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全面推广“行业自律十条”,推进社会办医接入医疗“三监管”平台,指导社会办医加强依法执业管理,切实提高自律能力,形成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良好格局。


第二节 健全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持续健全以县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和康复科为重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积极创建一批示范性老年健康服务机构(科室),大力支持县级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牵头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或集团,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为收治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两院一体”发展,鼓励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设置老年病区,促进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生健康资源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力争我县二级及以上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建成1所失能人员养护院。积极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老年人健康管理、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做实做优老年人健康管理,确保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80%以上。进一步加强医养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老龄委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配齐配强老龄工作队伍,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制。


第三节 推进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新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融合应用,逐步建立医疗大数据产业链,持续培育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血液透析、消毒供应、安宁疗护、健康体验等商业模式。探索建立适应健康新常态、新模式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发展在线医疗、“互联网+药品流通”等健康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创新“候鸟式”“度假式”“生态休闲式”等模式,大力推进文旅康养医养基地建设,依托龙潭子峡谷、鼓城山峡谷、盐井河峡谷、檬子潭峡谷、燕舞溪峡谷五大峡谷生态资源,探索开展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医疗旅游服务。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开发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医养结合、康复疗养、医疗旅游等系列产品。探索建立医疗健康服务和保险保障一体化模式,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发覆盖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等医疗险和医生执业责任险,开发并推广长期照护险。


专栏8   医养康养产业发展项目

健康养老: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支持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两院一体”发展,利用乡镇卫生院分院和社会闲置资源改建一批医养结合机构。

健康旅游:依托“五大峡谷”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开发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医养结合、康复疗养、医疗旅游等系列产品,探索开展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医疗旅游服务,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康养于一体的文旅康养医养基地。


第九章 健全卫生健康发展支撑体系


第一节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大人才招考引进和培养力度

逐步推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考核招聘机制,全面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优惠政策,切实加大全科、儿科、儿童保健科、口腔科以及中医、护理、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康复、职业健康等人才的引进和公开招聘力度,不断充实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严格落实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督促免试注册大学生乡村医生限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支持基层在岗医生提升学历层次和接受拓展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依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积极组织执业(助理)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充分利用九三学社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组团式”帮扶等合作平台,大力实施卫生健康“英才培养”计划,遴选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临床技能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全面落实“雏鹰归巢”计划,培育与建设青年医护人才队伍,引导青年人才支持家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人才稳定激励机制和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传承弘扬“师带徒”的优良传统,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持续完善和保障绩效工资政策。配优配齐妇幼保健机构、疾控、卫生监督、精神卫生防治人员,进一步加大妇幼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执法监督、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5%以上,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高到45%左右,逐步形成以执业(助理)医师为主体、全科专业为特色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

二、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建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调整机制,推行员额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县域乡镇卫生院编制的统筹力度,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 确保盘活用好存量编制。切实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置和管理,按照“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对在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聘用条件下,可通过“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聘用至相应岗位,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逐步将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纳入乡镇卫生院职称评聘。统筹县域内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建立健全定期向乡村派驻医务人员工作机制,适当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鼓励县直属医疗卫生机构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探索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

三、加强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把引进人才和智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开辟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精尖缺卫生人才,积极组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赴省内外医学院校现场招聘全日制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积极拓展多样化的柔性引才引智渠道,鼓励以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切实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完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健全利益回报机制,拓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卫生健康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加大儿科、精神、老年医学、护理、急救、康复等紧缺人才以及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等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四、提升管理人才队伍能力水平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并逐步实施卫生健康管理人才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抢抓九三学社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机遇,进一步加大管理人才、业务骨干等中长期挂职、进修、培训,三年内县直属医疗卫生机构班子成员、建制卫生院院长和国省重点专(学)科牵头人员实现全覆盖,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精干高效,适应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卫生健康管理人才队伍。

五、完善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

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奖励制度,全面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持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平衡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按照县疾控中心等级创建要求,合理增加县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控人员绩效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疾控机构投入保障、人员待遇、管理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持续完善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对急需紧缺人才实施薪酬、职业发展激励。持续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资水平,使其与县级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完善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和农村居民个人共同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探索统筹使用,完善分配机制。严格落实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一般诊疗费政策,动态调整补助标准,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健全公立医院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绩效工资挂钩,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作用。


第二节 推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

一、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发展

切实加大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医学创新人才评价、评选制度,分类打造医学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促进形成财政资金、创新基金、社会资本多元筹措模式,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药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医学科技人才诚信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落实医学科技项目单位主体责任,有效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切实规范医学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医学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协同高效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强科技项目、成果和产业培育,增强科技创新对医养、医药产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加快推进数字卫生健康发展步伐

一、夯实数字卫生发展基础

依托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人口家庭、综合管理、健康产业等六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与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卫生健康行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加快推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和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平台规范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积极建设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调阅共享,实现覆盖县域内的信息互认。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大力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不断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建成二星级智慧医院,60%的中心镇卫生院建成一星级智慧医院。全面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在县直属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建立信息首席负责制,不断深化国产密码应用,力争建成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开展多场景攻防和应急处置演练,持续提高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二、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

加快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依托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互联网医院与线下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利用,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拓展医疗服务空间,逐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复诊、审方、用药指导、心理与健康状况评估、接种预约等服务,不断提升智慧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共体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探索开展“医后付”“无感付”等便民场景建设与应用。实施“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远程医疗服务,进一步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到2025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县级公立医院和具备条件的民营医院、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探索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医保结算机构、定点药店三方信息共享,着力构建院内外、上下线紧密结合的新型药事服务模式。

三、优化“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

强化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着力建设横向联通共享相关部门监测数据,以及特定药品销售、冷链食品监测、互联网舆情等多源数据,纵向贯通县域内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等传染病相关机构信息的智慧化多点触发基本监测预警平台,提高实时分析、科学研判、及时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云平台,构建生命全周期、人群全覆盖、数据全记录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鼓励运用可穿戴式、便携式、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开展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监测跟踪和管理。

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助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对接,拓展网上办事场景化服务应用,支撑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进一步加强疫苗接种信息监管,面向群众提供接种查询服务,加强疫苗信息全流程记录,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持续优化完善医疗“三监管”平台和“智慧卫监”系统,加快构建智慧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行为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加快推进公立医院药品使用监测体系建设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五、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不断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加快畅通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完善卫生健康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云平台,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管理决策、临床科研、健康管理、医养康养、健康保险等健康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统计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应用,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专栏9   数字健康建设项目

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项目: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便民惠民项目:依托医共体信息化项目,加快推进“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建设,健全电子处方认证和医护人员区域执业注册制度。

公共卫生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县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

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全省居民健康档案云平台,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章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节 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一、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加快建设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由省妇幼保健院牵头、县妇幼保健院为枢纽的妇幼专科联盟,制定相应方案,探索建立“县委县政府主导、县卫生健康局牵头、县级相关部门联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员、资金、业务、信息、医保”“五统一”,依托“医共体+数字化”“妇幼专科联盟+数字化”,逐步建立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病理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六大诊疗中心”和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救治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5年,全县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

二、健全双向转诊机制

持续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按照“一般病在县内解决、头疼脑热在镇村解决”的原则,全面落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在相关疾病诊疗中的职责分工、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依托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双向转诊服务平台。加强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倾斜力度,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对上转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并及时向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送诊疗信息。推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提高疑难危重症和复杂手术占比,缩短平均住院日。

三、做优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持续完善签约服务内容和功能,建立以医共体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签约服务模式,对辖区居民实行网格化健康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鼓励引导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科医生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持续实施好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电话巡诊、上门服务等模式,提供看病开药等服务,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便利,持续提升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探索建立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收费模式,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及监督考核机制,持续提升家庭医生收入。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实现数据“最多填一次”,并向个人有序开放。

四、强化医保支付杠杆作用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探索以慢性病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推进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探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一个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支付机制,促进医保基金向基层倾斜。创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探索实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及医养结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费,促进急性病、慢性病患者分治。持续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下转患者不再重新计算起付线,对没有按照转诊程序就医的普通病、常见病患者合理降低报销比例。


第二节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突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深入推进治理结构改革,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度,持续健全公立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不断扩大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人才引进)等运行管理自主权。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委员会,为医院科学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

三、健全运营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

加强卫生健康系统财务预算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强化成本消耗环节的流程管理。探索建立医院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定期对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监测评价。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重点考核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内容。


第三节 强化“四医联动”改革

一、建立健全“四医联动”改革机制

全面落实政府深化医改主体责任,实行医疗、医保、医药、医教由政府领导分管,实现“四医联动”,切实增强医疗卫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推动实现各类医改举措在政策上相互协同,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加快推进医教协同改革,利用“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平台,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

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持续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X”用药模式,逐步实现政府办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不低于90%、80%和60%。积极推广“三流合一”的药械集中采购新平台,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鼓励医共体、妇幼专科联盟内医院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用药衔接。积极探索降低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患者药费负担的有效方式。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机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不断提升药品短缺应对处置能力。切实加强对传染病药品监测预警,推进传染病治疗短缺药品供应保障。

三、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持续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和合理补偿机制,持续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定期开展调价评估,进一步稳定调价预期,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承受、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可持续。着力规范“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远程医疗、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康复、护理、签约服务、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等收费政策。

四、健全医保管理支付机制

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持续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逐步将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不断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切实提升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结合点数法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及时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引导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到基层就诊。合理提高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将年度新增医保基金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在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全面落实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


第四节 完善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

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着力构建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自查和行业信用管理制度,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卫生线上自查机制,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综合评价和信用等级评定。不断健全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机制,依托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持续完善“互联网+监管”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医疗废物在线监管,着力实现医疗行为全程、动态、精准监管。持续规范行政执法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程序,健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以及行政裁量权基准等规范。进一步强化执法人员培训,建立素质高、能力优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人才队伍,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第五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全面落实“门前双包”,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以健康村(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为重点,深入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垃圾污水治理,促进“厕所革命”提质增效,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坚持“治本为主,标本兼治”原则,采取环境防制、物理防制和化学防制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力度,集中开展春秋两季灭鼠和常年性环境卫生消杀等除“四害”活动,城乡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


第十一章 促进区域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第一节 深入开展“九广合作”卫健领域协作

抢抓九三学社中央定点帮扶旺苍契机,进一步加强同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合作,积极争取深圳眼科医院继续加大对“九三·裕同”眼科中心的帮扶力度,并将合作内容扩展至耳鼻喉领域。主动对接九三学社各级组织,加强卫生健康领域人才选派、交流和培训力度,协调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助力我县针灸康复科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儿科、妇产、麻醉、眼科、心脑血管等重点科室、专科建设。发挥九三学社各级组织作用,争取优质医疗资源在我县开展公益性活动,切实满足群众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民生诉求。


第二节主动融入成渝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整体发展,紧抓省内对口帮扶机遇,切实加强与成渝地区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和资阳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加强与重庆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妇女儿童医院、资阳市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全县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积极推动东西部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东西部协作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与浙江省萧山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萧山人民医院、萧山中医院、浙江萧山医院、萧山疾控中心在卒中科、胸痛科、感染科、重症医学、儿科、精神科等重点学科方面的交流学习,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县域卫生人才综合素质、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实力。


第十二章加强组织保障与监测评估


第一节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卫生健康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加强卫生健康系统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卫生健康工作的研究部署,加快完善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医疗保障局等县级部门作用,合力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健全投入保障机制

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健康目标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在疾病前期因素干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和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比重,切实强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资金保障。全面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将村医待遇保障纳入财政兜底。加强资金管理监督,将补助资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节 突出重大项目支撑

建立完善项目机制,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强用地、资金、环评、规划等关键环节要素保障。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县中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县妇幼保健院旧业务楼维修改造、国华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项目建成投用。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建成。统筹整合土地、资金等各类资源,支持县直属医疗卫生机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级创建等优布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四节 加强健康法治体系建设

以促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行业法治化水平为目标,把依法治理贯穿卫生健康工作全领域和各方面,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推动和保障作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要求,加强行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合理就医和医学知识宣传普及。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创新和完善政策法规评估机制,加强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测评估。完善卫生健康决策咨询制度、科学论证制度和专家委员会制度。


第五节 强化卫生健康宣传

发挥宣传工作先行先导作用,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社会环境。注重理论研究,强化理论宣传,加强政府倡导、部门协调和社会动员,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理解和支持。讲好卫健故事、传递卫健声音,树立卫生健康良好形象。加强舆情监测、预警、研判和引导,制定完善的卫生健康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预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挖掘培育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先进人物及感人事迹。围绕卫生健康重大事件、各类卫生健康纪念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和群众性宣传活动,持续扩大“健康旺苍”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统筹协调卫生健康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建设,凝聚行业共识。


第六节 加强监测评估

健全卫生健康规划体系,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区域发展、其他专项相关规划和省市行业规划的衔接,建立上下级规划衔接机制。明确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做好规划重点任务分解,将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床位设置、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科学制订规划监测评估方案,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并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适时动态调整或修订。


附表: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项目一览表



附表

旺苍县“十四五”卫生健康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址

建设起止年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万元)

项目业主单位

责任单位

1

旺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东河镇

2021—2022

维修改建实验室、培训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室1500平方米,配套设施设备购置。

1300

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健康局

2

旺苍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

东河镇

2022—2024

新建门诊综合楼16000平方米(其中地表13层,地下室2层)及附属设施设备建设;体现中医特色,涵盖名医馆、治未病中心、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制剂中心等;医院信息化建设、部分医疗设备购置等。

6300

县中医医院

县卫生健康局

3

旺苍县妇幼保健院旧业务楼维修改造项目

东河镇

2021—2023

维修改造旧业务楼7200平方米(儿童保健中心2000平方米、妇女保健中心2000平方米、病房及功能区3200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配套绿化等附属设施。

5250

县妇幼保健院

县卫生健康局

4

旺苍县天星镇卫生院医养结合项目

天星镇

2023—2025

新建医养结合服务综合楼7000平方米,医养设施设备购置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

4600

天星镇卫生院

县卫生健康局

5

旺苍县人民医院急诊急救综合楼建设项目

东河镇

2023—2025

新建急诊急救综合楼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购置医疗设施设备15台件,配套附属设施设备等。

12000

县人民医院

县卫生健康局

6

旺苍县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东河镇

2023—2026

新建医疗救治中心5个,61000平方米,配套医疗设备和附属设施等。

46500

县人民医院

县卫生健康局

7

旺苍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项目

东河镇

2020—2023

建设医技综合楼14740平方米,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十七层及配套道路、绿化、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建设。

6124

县人民医院

县卫生健康局

8

旺苍县人民医院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东河镇

2021—2023

业务用房维修改造及设施设备购置

10254

县人民医院

县卫生健康局

9

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

东河镇

2023—2025

配置医疗设施设备和开展特色科室建设。

600

县卫生健康局

县卫生健康局

10

旺苍县国华镇中心卫生院新建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二期)

国华镇

2020—2022

新建业务综合楼4600㎡,配置CT、彩超、手术室等医疗设施设备。

2540

国华镇中心

卫生院

县卫生健康局

11

旺苍县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项目

各医疗卫生机构

2022—2024

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基卫系统、健康平台进行接口改造,配套建设基础共享资源库、临床库等4个库,促进数据共享,数据适时交换,支撑医共体协同服务和统一管理。

2500

县卫生健康局

县卫生健康局

12

旺苍县基础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各医疗卫生机构

2021—2023

在白水、嘉川、木门等37个卫生院(分院)配套建设签约服务工作室、自助一体机、智慧家医服务包各34套,超声波体检机、全自动血压计、尿液分析仪、心电图机等设施设备各34台。

1685

县卫生健康局

县卫生健康局

13

林江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

东河镇

2021—2023

项目建设面积10254.82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上配套设施建设等。

6485

林江医院

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