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广元市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

发布机构:县发展改革局 发布时间: 2014-01-09 00:00 字体: [ ]

    


一、规划背景………………………………………………………………1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3(一)指导思想………………………………………………………3(二)基本原则………………………………………………………3(三)主要目标………………………………………………………4三、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4(一)实施农村产权确权工程………………………………………4(二)实施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创新工程…………………………5(三)实施园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程………………………5(四)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创新工程……………………6(五)实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7(六)健全完善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工程………………………7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8(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8(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8(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8(四)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9五、完善公共财政和投融资体制…………………………………………9(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9(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0(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10六、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11(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1(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2(三)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12

七、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3

(一)健全完善劳动就业促进机制…………………………………13(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3(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14(四)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14(五)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15(六)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价格调控和补贴机制…………………15

八、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16

(一)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16

(二)完善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度…………………………16

(三)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17

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7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17

(二)优化行政组织结构………………………………………17

(三)优化行政运行机制………………………………………18

十、加快开放合作机制建设………………………………………18

(一)创新对外开放机制………………………………………18

(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18

十一、规划实施…………………………………………………………19

(一)加强领导……………………………………………………19

(二)推进实施……………………………………………………19

(三)强化激励……………………………………………………19(四)监督评估……………………………………………………20(五)宣传引导………………………………………………………20
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四川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和《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针对“十一五”期间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市重点领域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推进“十二五”时期重点领域改革的重要依据。一、规划背景

“十一五”时期,我市克服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创新土地流转办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推进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全面实施,公用行业改革有序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进一步健全。三是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重要资源价格改革稳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加快健全。四是公共财政体制深化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五是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突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六是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七是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扩权强县试点有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依法行政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一些领域的改革进展仍相对缓慢,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差距依然存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尚不健全,城镇化进程较为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城乡人口自由迁徙的机制仍需完善。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投融资平台规模较小,融资能力不强,依靠政府信用进行的投融资所占比重较大。投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企业直接融资仍为空白,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需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需加快推进,就业促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职能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组织结构和行政运行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进一步加强。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初期加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性特征对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完善公共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开放合作机制建设等重点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破解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全面振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有效地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改革促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逐步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破除制约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民主化。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与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方法。强化改革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统筹协调,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节奏,注重政策综合配套,兼顾各方利益,形成共创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形成资源和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产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实现均等化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公共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更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政府职能体系和行政运行机制不断优化。

三、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坚持“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围绕“四园驱动”、“四个转变”和“五个统筹”,充分运用“先行先试、超前探索”的核心政策资源,不断扩大改革试验范围,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理念,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利。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为农村土地公开、透明、规范、顺畅流转提供机制保障。在依法自愿前提下,采取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入股、集体组织流转等形式,促进土地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集中,提高土地规模效率,降低土地流转风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和要求,完善林权流转制度,激发林业生产活力。探索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入机制,逐步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积极推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担保机制。积极稳妥开展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建立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办法。

(二)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

突出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探索农村抵押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逐步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体系。创新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形式,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林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建立健全银保互动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和“三高”农业的发展。

(三)创新园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以“四园驱动”为核心抓手,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加快资源转化,培育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加快发展、以工带农的强大引擎;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园区载体作用,整体性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全面实施“1171”工程;依托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不断拓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依托职教资源优势,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园区,提供城乡统筹发展的人才支持,为农民身份转变搭建智慧平台。完善县区产业集聚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县区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加快三江新区建设,打造川陕甘结合部优势特色和新兴产业集聚区、秦巴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现代化山水低碳新城区,推进新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投融资模式创新。推进雪峰生态养生园区、客货运输中心等特色项目建设。

(四)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

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和功能互补的原则,编制覆盖全域、服务城乡、突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建设中部河谷走廊经济区,构建竹园-剑阁-广元-旺苍和朝天-广元-苍溪两个城镇带,实施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增强承载和辐射聚合能力;建设南部低山丘陵经济区,构建以苍溪为龙头,由岐坪、元坝、白龙、开封等城镇组成,以生态农产品加工和天然气就地综合利用为特色的城镇群,带动农村整体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适度开发北部山区,重构人口、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格局。构建以一级中心城市(广元市)为核心、以二级中心城镇(旺苍、苍溪、剑阁、青川)为重点、以三级重点镇为结点、以一般城镇为支点的城镇体系,增强城镇吸纳能力,形成城乡整体互动发展格局。完善城镇发展推进机制,促进广元市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县城向中、小城市发展,重点镇向区域次中心发展。增强城镇集聚产业和人口能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关键纽带作用。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探索“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新途径。建立返乡农民工和有专长农民工就地创业的激励机制。

(五)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积极创新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政府与私人或民间组织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探索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满足农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制。在灾后重建取得跨越发展、管好用好已建成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公路、水、电、气、通讯、网络、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机制。创新和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促进机制。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当前和今后公共服务发展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半径。

(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征地程序和补偿安置机制,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注重各项政策的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总结苍溪县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改革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和完善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构建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村(居)民自治为主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涉及经济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聚集,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投资者,积极推行出资企业交叉持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取消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政级别。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制度。

(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职责和监管范围,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质量和水平,规范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明确地方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职责,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健全市场运作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健全地方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建立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股本结构等多种途径,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金融服务和财税支持等政策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进一步规范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 加强土地市场监管,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的制度环境,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壮大市场流通主体,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加快推进中介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五、完善公共财政和投融资体制

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公共财政和投融资体制。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完善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激励约束机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及公开机制,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和建立“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管理改革。提高公共财政的资金运行效率,严格执行财政投入项目的投、建、管“三分离”制度。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贴、税费优惠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鼓励支持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以银行、保险和证券等为重点,不断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地银行在市内设立分支机构。构建产品多元化、开放有序的现代保险体系。搭建投融资平台,支持各类具备条件的企业和公司从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吸引各类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机构直接投资我市的项目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金融配套产业,建立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促进金融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做大做强金融总量,扩大融资规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撑能力。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巩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创新招投标监管制度和运行机制,健全招投标信息公开规范发布制度,完善电子招标配套制度,大力推行电子招标,完善工程项目评标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信用管理制度。

六、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责任明确、主体多元、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社会事业体制。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机制,保障群众各项基本社会权利。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推动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完善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机制,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扶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逐步缩小保障水平差距。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取消“以药养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在准入、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对公立和民办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政策。完善医院管理体制,探索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和公立医院出资人职能相分离。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科学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健全以服务收费、政府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和公益性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三)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分类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分类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探索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提供方式,更多引入竞争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职能,推进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体育协会分开,促进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逐步建立均等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七、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完善劳动就业制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健全完善劳动就业促进机制

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组织,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扶持服务业、中小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推进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最大限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完善就业、失业和参保登记制度,满足各项就业服务需求。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结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统一的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劳动用工报酬标准,建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内外监督检查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创造条件增加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调整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构建城乡医疗保险统筹管理体制,探索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联动机制,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壮大基金规模,提高支付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障性险种,推动商业养老健康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

(四)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租售制度,确保公平、公正。健全保障性住房投入机制, 将需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合理负担、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拉动效应,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学编制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对列入年度供应计划的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应保尽保、及时供地。

(五)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建立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慈善援助、灾后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危旧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优惠政策为支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建立社会各项救助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各类救助、保障的比例和标准,不断扩大救助和保障范围,实现管理信息化。

(六)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价格调控和补贴机制

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从源头上稳定市场价格。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引导机制,适时发布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合理引导消费。完善政府价格定调价机制,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并建全对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保护机制,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增强政府价格调控能力。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八、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

坚持低碳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健全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一)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的阶梯式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计征方式,促进资源合理开发。

(二)完善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度

推进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模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制度。健全高效节能环保示范工程、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激励制度及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资源节约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制度。推行低碳消费模式,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环境风险责任保险机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清洁生产审核评价制度、重大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机制,强化环境问责与应急管理机制。

(三)建立健全环保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全面反映环境使用、环境损害和污染物处置的环境价格体系,健全城镇污水、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等处理收费制度,建立危险废物处理保证金制度,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完善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投融资机制。

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有针对性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二)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进一步深化市、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在机构限额和各层级行政编制总数内,结合实际确定市及县(区)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三)优化行政运行机制

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健全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发挥绩效评估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健全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十、加强开放合作机制建设

坚持扩大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提高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一)创新对外开放机制

构建促进经贸合作与对外交往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出口促进机制,构建外贸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力度的协调、管理机制。完善服务贸易促进制度。深化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利用外资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多层次区域合作的沟通协商、利益协调和支持机制。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强化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加强“浙广”、“九广”合作,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泛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体。优化产业配套政策和投资环境,依托本市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积极承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转移。积极开展厅市合作、市校合作。建立健全开放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与周边地区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共同开发,实现协同发展。

十一、规划实施

本规划由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府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

要把改革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改革决策机制,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实施的协调性,把重大改革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重要改革方案要提交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审定。

(二)推进实施

本规划经市政府发布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制定年度改革工作意见。各项改革的牵头负责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科学制订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实施步骤和进度要求,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配合协调推进改革。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

(三)强化激励

按照职责分工,将重大改革任务纳入目标考核,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高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监督评估

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报告制度和公示制度,健全动态监督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和反映。扩大社会参与度,对关系全局、涉及面广的改革要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宣传引导

要结合改革任务和工作职责制定宣传方案,做好宣传工作,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发布重大改革方案、重大改革进展情况,积极宣传改革政策,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支持改革的信心,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改革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 名词解释 

1.“五个统筹”: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统筹城乡生态建设。

2.“四园驱动”: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的要求,围绕加快资源转化、培育支柱产业,推进现代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新型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形成以园为极、连极成轴、以园带片的发展格局,驱动城乡统筹发展。

3.“四个转变”: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转变、推进农民身份转变、推进农村生活条件转变、推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4、“1171工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整体性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用10年时间,建设园区100个以上,覆盖700个、辐射带动1000个以上新村建设。

5、“三高农业”:指高产、高质、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