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45”发展模式 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县政府办 县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我县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机遇,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鼓励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整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切实推动全县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1405.39万元,同比增长113%,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1+6+6”机制被《省委“三农”要情(第40期)》刊载,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2022年度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
一、实行“三大”行动,分类推进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按照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基地规模、运行状况、资产收益等,将全县22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分类定位,其中薄弱村67个、稳定村128个、富裕村25个,并根据3类村的不同特点,精准分类施策,推动全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实施攻坚行动,重点扶持薄弱村。针对67个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建立县级领导分包、乡镇班子成员蹲点、第一书记驻村、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重点在规范承包租赁经营、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发展服务型经济和强化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截至2022年底,全县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下降到23个,减少44个。以水磨镇广福村为例,作为名副其实的村集体经济“后进村”,2022年,在结对单位的帮扶指导下,顺利攻克了天麻大棚换土栽培、短木段面仿野生栽培等4项关键技术,并将推广科技成果示范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天麻种植产业实现了由分散式、粗放式种植向集中化、规模化种植转变。2022年,该村天麻产量突破90吨,实现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余元,助力广福村成功退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序列。二是实施挖潜行动,持续巩固稳定村。针对128个集体经济稳定村,坚持借势借力,用好用活中省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和财政涉农整合资金项目,通过项目资金扶持、择优奖补等方式,进一步培育壮大稳定村集体经济产业,有效带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将项目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冷链物流配套等方面,全面夯实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根基。2022年,128个集体经济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2.95万元,同比增长86.4%。以东河镇福临村为例,该村以实施财政涉农整合资金项目和省内对口帮扶项目为契机,将村集体过去零星种植的黄茶连片打造为1800亩的黄茶产业示范带,2023年,全村黄茶产值实现238万元,同比增长127.6%。三是实施提升行动,全力培育富裕村。针对基础条件较好的25个富裕村,着重在体制机制建设、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并充分发挥其集体经济“头雁”效应,在积极开展“抓基础、创典型、挖特色”典型样本培育行动的基础上,通过“村村联盟”或“强村带弱村”的方式,示范带动其他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25个富裕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96.17万元,同比增长122%,带动周边75个村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5万元。以木门镇三合村为例,作为全县有名的村集体经济强村,2022年,通过开展“村村联盟”“强村带弱村”等行动,大力整合柳树村、茶园村等17个相邻村的产业、劳动力等资源,有效打破了行政村界限,形成了抱团发展模式,成功带动17个村集体经济村均增收3.1万元。
二、聚焦“四大”模式,创新推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结合秦巴山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实际,依托全县“1+3”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科学布局各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创新推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租赁经营,实现收益稳健发展。充分发挥各村的区位和交通等优势,在符合城镇建设及土地规划利用的前提下,将集体闲置资源资产租赁给第三方经营,并按照合同约定收取租金,切实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让“闲资产”变成“活资源”。当前,全县村集体经济以租赁经营模式为主的村占比达45%。以东河镇南凤村为例,该村充分利用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将集体闲置土地350亩租赁给相关市场主体发展蓝莓、黄茶等产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可稳定收取租金16.96万元。同时,随着蓝莓、黄茶等产业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务工,2022年,当地村民在园区务工人数达到500人次。二是聚焦自主经营,实现资产获利发展。鼓励各村结合实际,采取聘请新型职业农民经纪人或交由具有一定组织经营能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主经营村集体产业项目的方式,实现经营收益。当前,全县村集体经济以自主经营模式为主的村占比达11%。以嘉川镇寨梁村为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闲置土地175亩,并交由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主经营管理,发展脆红李135亩、羊肚菌40亩,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2万元,同比增长78%。三是聚焦股份合作,实现借力互利发展。积极推行“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的合作经营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土地、集体资产或上级扶持资金等通过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并按照协议分配收益,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当前,全县村集体经济以股份合作模式为主的村占比达39%。以嘉川镇胜利村为例,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所属资产三元仔猪400头、生猪饲料70吨进行了估价,并将评估价值100万元入股给稳定经营的柏林畜禽有限公司,实行按股分红,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通过入股分红获得15万元收入。四是聚焦托管代理,实现服务创收发展。针对集体资产较少、地处边远的村,按照“村级经济组织+托管主体+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代理服务,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成立专合社或劳务公司的方式,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到全县有需求的其他村开展劳务用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代理服务,并根据代理服务内容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向代理服务对象收取一定费用。当前,全县村集体经济以托管代理模式为主的村占比达5%。以水磨镇桥板村为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织成立了宝玉劳务专业合作社,吸纳436名本村劳动力入社,2022年,累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349人次,村集体经济实现托管代理收入6.7万元。
三、构建“五大”机制,切实保障集体经济发展质效。为进一步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基础,着力从组织人才、收益分配、资产监管、规范运行、收益反哺等方面下功夫、强保障,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构建党建引领机制,把控发展态势。通过选优配强村集体党组织班子,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重点把好产业发展方向关、利益分配管控关、生产经营监督关,跟进搞好人才培养集聚、经营发展能力提升、党员示范作用发挥等保障服务工作,确保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2022年,全县进一步充实调整了15个村级领导班子,整治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个,共有215名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有力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构建合理分配机制,保障群众利益。在全县大力推行“统一股份量化”和“A(原村股份)+B(新村股份)”2种股份量化模式,严格对重新认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展股份量化,将土地所有权以外的集体经营性资产以份额形式量化到全体成员,实行1人1股,有力保障了集体所有不动产和动产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有。三是构建资产监管机制,杜绝违规违纪。坚持“村财乡代管”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三资”财务管理程序,在乡镇设立“村财乡代管”工作机构,落实分管负责同志1名、工作人员2名,负责本乡镇所有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的管理和监督;在各村集体经济组织设报账员1名,负责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的票据、收支计划编制、债权债务辅助明细做账等工作,统筹抓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组织运行、日常监管等工作,有力保障了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报账机制规范有序运行。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开展报账1200余次,未发生财务管理违规违纪事件。四是构建规范运行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清家底+建专账+集体议+公开晒+离任审”五位一体的“内部”管理制度,暨每年年初由县农业农村局、乡镇财政所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组成工作组对集体资产进行一次集中清查核实;对新增的农村集体“三资”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分类分级盘活利用台账》;涉及集体经济组织有关重大事项、资产处置、利益分配等,均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后再执行;对每次清查核实结果以及集体经济组织资金使用、资产处置等情况,及时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公示;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在离任前都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压实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村集体“三资”综合监管平合,有效实现了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2022年以来,村集体“三资”综合监管平台累计监管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入462笔1405万元。五是构建收益反哺机制,实现成果共享。建立完善村集体经济反哺机制,切实带动全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按年度提取村集体经济收益的5%用于纠纷调解、公益慈善等村级社会事业支出;一方面,将道德积分与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奖励挂钩,每年从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不少于10%的“文明引导资金”,奖励给道德积分排名靠前的群众。2022年共提取村集体经济收益130万元,对全县2100余名道德积分排名靠前的群众进行了奖励,并修缮公益设施75处,慰问困难群众25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