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调研 > 关于旺苍县推进新型工业强县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于旺苍县推进新型工业强县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3-12-11 来源:县政府办 点击量:4140 [ 字体: ] 打印 分享:

关于旺苍县推进新型工业强县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县政府办 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旺苍经开区


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经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县作为国家三线建设重要基地,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随着环境保护等政策的逐步收紧和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制约,全县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优、投资增长乏力、集聚效应不强、转型升级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强县建设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规上工业企业83家,其中建材企业50家、能源企业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化工企业4家,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以绿色建材家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产业为支撑的“1+4”新型工业体系。2023年1—10月,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7.3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同时,旺苍经开区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先后建成了煤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加工集聚、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功能区和中小企业工业园、黄洋建材产业园两个特色园区,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白水物流园和黄洋工业集聚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入驻园区的规上工业企业达34家,2023年1—10月,入园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达30.3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一方面,全县8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7家产值超过5亿元,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有2家,没有产值超30亿元、税收过1亿元、用工超500人的大型企业,加之部分新进规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支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2023年,旭丰煤业等部分新进规企业受原料和市场等因素影响,停产时间长达6个月,未能形成投资增长,反而拉低了工业产值。另一方面,由于建材和煤炭开采、洗选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以致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建材、煤炭等工业企业的发展,行业发展不够平衡,以致转型升级较为滞后。2023年以来,因全县房地产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偏少,建材市场整体供大于求,川煤水泥、匡山水泥两家企业产值降幅均达20%,白水福利洗煤厂因缺乏煤炭原料而大面积停产,导致产值降幅高达80%。

(二)投资增长乏力。受项目用地、能耗需求、电力保障、园区规划等因素影响,新招引的工业项目落地实施较为困难,以致难以形成新的工业投资增长点。比如,今年二季度招引的碳质页岩综合利用研发中心项目和鑫能投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分别因项目选址、矿权配置等原因,至今未能签约。同时,受市场波动、价格调整、资金紧张等因素制约,工业企业技改扩能意识不强、信心不够、动力不足,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截至目前,全县在库工业技改项目仅14个,2023年1—10月仅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93亿元。

(三)集聚效应不强。虽然我县工业园区均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但在招商引资初级阶段,为了吸引企业入驻,没有充分考虑入驻企业的发展定位、优势短板等问题,导致园区企业良莠不齐,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的企业不多,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比如,食品饮料产业园区仅有天宝食品、膳本善2家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其余均为中药材加工、木材加工、包装等其他类型企业,导致园区无法形成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同时,园区企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小,以致企业间技术、平台、信息等方面的资源无法共享,造成了“集而不群”的现象。比如,机械加工集聚园区目前入驻的球墨铸管、挂车组装、矿山机械等生产企业,其产业链上游所需原料均为外购,且生产出的产品大多由企业自行外销,没能在本地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关系。

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强县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县正处于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实现再造一个“工业旺苍”目标,还需进一步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加快推动资源绿色转化高效利用。为此,建议督促县级相关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建设“五大”产业体系。一是突破性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充分发挥嘉川化工园区优势,坚持育大引强,培育壮大旺苍焦化、天森煤化、合众化工等企业,积极招引中煤集团、万华化学、川能投等国内知名企业参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完善煤资源、天然气资源、钒资源3条能源化工产业主链,突破性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培育煤炭、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下游产业以及钒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同时,依托丰富的风、光、水等自然优势,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建设风力发电站,有序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快推进罐子坝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积极谋划发展抽水蓄能,统筹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以旺苍嘉川化工园区为“核心”、中部河谷走廊为主要支撑的能源化工产业布局,力争到2027年,能源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二是重点发展绿色建材家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三大”产业。加快建筑材料和家居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重点发展新型水泥建材、高端饰面石材、砂石骨料等产业,大力发展装饰板材、型材、装配式建筑,支持匠为家居、天一阳光、圣尚家居等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川煤水泥、曌溥建材等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建材绿色化、特种化、制品化发展,力争到2027年,绿色建材家居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持续优化完善“冶—建—造”产业链,延链引进钒钛提取技术,重点发展钒氮合金、五金铸件、家居五金件、机械配件等,加快推进20万吨/年球墨铸管、1000辆/年挂车项目建设,力争到2027年,机械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茶叶、核桃等农特产品品质品牌优势,重点发展精制茶加工、茶多酚提取生产等,支持米仓山茶业、木门茶业、吉祥年科技等企业在“天府新三板”挂牌上市,力争到2027年,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三是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切实加强3万吨/年五氧化二钒生产项目、360万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建设等项目招引,加快推进钒资源产业化发展。积极对接国内具有技术和实力的知名企业,重点发展石墨烯提取,延链引进石墨电池、传感器、柔性显示、超导复合材料等生产项目,推进石墨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依托丰富的磁铁矿,延链发展新型染料、抛光剂、磷酸铁锂、阳极材料等产业,持续推动矿产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力争到2027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拓展建好工业园区。坚持以旺苍经开区为工业发展核心区,聚焦发挥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效应,有序推进旺苍经开区扩区调位,加快构建以旺苍经开区为核心,示范带动清洁能源产业园、建材家居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发展的“一区五园”空间布局。同时,加快推进黄洋工业集聚区和白水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旺苍嘉川化工园区建设前期工作,梯次启动建材家居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力争到2027年,建成标准化厂房40万平方米,入驻园区的工业企业达150家以上,实现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深化与重点区域、合作平台、招商活动、周边市县、商会协会、高校院所等六大对象的开放合作,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工作思路,延链补链招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入驻园区,大力推进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家居等重点产业链集群发展,着力提高工业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和项目承载能力,加快形成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聚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群。充分发挥九广合作、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三大重要合作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大产业协作力度,积极承接优质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四大区域”6支驻外招商队伍作用,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招引,力争到2027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引进市外到位资金600亿元以上。三是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一方面,积极招引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家居、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头部企业,带动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另一方面,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扩大投资、技改升级,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大力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力争到2027年,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5户、亿元以上企业1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户以上,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0户以上。

(三)全面加强服务保障,着力营造工业发展更优环境。一是强化组织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大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指挥调度、统筹协调作用,健全产业专班运行体系,发挥重点产业全生命周期工作专班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势项目集中。加强财政投入、金融支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制造业信贷投放,统筹各级财政工业发展相关资金,支持工业企业和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强用地、用能、物流保障,持续推动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和“亩均论英雄”改革,积极争取电力、天然气政策落地落实,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服务工业降本增效,拓展工业产品销售市场。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用好“会商红城”政企座谈会、“背靠背”直接评价等机制,高效运行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和“12345”亲商助企热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动项目联动服务并联审批。认真落实服务民营经济“45条”、优化发展环境“10条”刚性措施、惠企“50条”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惠企政策“一站式”兑现窗口作用,积极兑现招商引资协议和涉企奖补资金,激励企业增资扩产、投资兴业。三是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五年行动,高水平谋划建设国、省级创新平台,统筹重点产业需求和科研优势力量,聚焦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支持企业自主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