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府发〔2023〕21号
旺苍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旺苍县“十四五”新型工业发展规划》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旺苍经开区管委会: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旺苍县“十四五”新型工业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旺苍县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26日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力期、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进一步凸显期,也是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广元市“十四五”新型工业发展规划》《旺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以及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结合旺苍县工业发展实际和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旺苍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紧扣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项目投资为主引擎,在做大总量中调结构,在扩大增量中促转型,推动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经济上档晋位、量质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工业总量不断扩大。规上工业累计总产值达610亿元,税金总额12.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5%。“十三五”时期,工业对全县年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保持在40%以上,工业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的主引擎。
(二)项目投资扎实开展。扎实开展“项目年”和项目投资“大比武”活动,先后实施了300万平方米/年高端饰面石材生产、4000吨/年高端调味品异地技改、500吨/年果酒精深加工、2.1亿匹/年节能新型墙材生产、15万套/年高档办公实木家具生产、10万吨/年优质钙粉生产等产业项目。“十三五”时期共实施工业项目51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7.15亿元,完成技改投资89.42亿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关停何家湾煤矿等30万吨以下煤矿企业15家,退出产能132万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建材、能源、冶金、化工“五大支柱”工业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末,战略新兴产业规上企业达到19家,产值实现2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17.5%。
(四)园区集聚水平提高。加快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构建以旺苍经开区为核心,建材家居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能源化工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的县域工业空间布局。旺苍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7.09平方公里,到“十三五”末,已开发面积4.5平方公里。
(五)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7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4.5%,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户,5亿元以上企业3户,亿元至5亿元企业26户。
(六)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县城区基本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物联网基本实现城区及重点工厂有效覆盖。智慧城市框架体系基本建成,我县成功纳入省级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虽然“十三五”期间旺苍工业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受煤炭去产能、疫情以及宏观经济影响,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二是发展质效不高。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较重,原材料资源型产业占比高达65%以上,同时除煤化工外其余传统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内影响力弱,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仅2家。三是项目后劲不足。工业项目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大项目、好项目少。受产业政策、区位等限制,招商难度加大。四是园区承载力弱。受地形地貌制约,适合企业入驻的河谷地带居民密集,且征地拆迁困难,不利于项目落地及推进。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水电路等要素保障不够充分,园区厂房、办公房风格各异,未形成统一布局,整体形象较差。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工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制造业生态系统和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正加速重构,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压力和前进动力。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和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完整产业体系等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消费和产业“双升级”将步入快车道,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诸多有利条件。从省内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系列重大战略交汇叠加,四川的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发展动能将更加强劲。
从我县来看,今后五年是旺苍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将为工业加速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激发新的增长潜力提供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将为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协作共兴创造新条件;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将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创造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形态转变,将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契机;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强县”思路和“工业定乾坤”理念,“强工业”部署不断推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将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供新动力。特别是随着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持续提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市场对绿色、智能、高端、安全的工业产品的消费需求迅速扩大,加之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以及能源化工综合开发的巨大潜力,为我县发展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家居等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未来五年,旺苍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旺苍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面对人口红利消退带来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挑战,生态环境约束带来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的挑战,能耗双控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新矛盾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保持战略定力,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创旺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县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市委“1345”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县委“3691”重点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共同富裕,深入推进资源绿色转化高效利用,坚持突出项目、做强企业、壮大产业、提升园区、融合发展,进一步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着力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发挥政府战略引导和服务经济发展作用,形成推动工业发展新动力。
坚持互动融合原则。聚焦产业链、价值链、要素链,推动工业跨产业融合,带动一产、促进三产,强化工业内部融合,实现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和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坚持统筹布局原则。全面统筹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协作,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园区为域面,以企业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形成产业互为配套、资源共享产业发展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十四五”期间努力,规模总量显著增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更有力、项目投资稳步增加、集约发展更加显现、绿色发展更加协调。
规模速度目标。到2025年,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翻一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保持在8%以上,力争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创新融合目标。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平台3家。企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质量效益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20%以上,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到95%以上,产业结构和层次更加明显。
集约发展目标。到2025年,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投资力度和产出效率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目标。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单位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完成市定节能降耗目标。
第三章 重点方向
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以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建设新型工业强县为目标,聚焦优势突出、成长性好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1+4”新型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工业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建材家居、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坚持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狠抓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鼓励存量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双量提升”。
第一节 突破性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突出一体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构建以旺苍嘉川化工园区为“核心”、中部河谷走廊为主要支撑的能源化工产业布局。依托煤资源综合利用、天然气化工、钒资源综合利用3条能源化工产业主链,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动资源就地转化利用,促进产业延链集聚耦合。抢抓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机遇,积极争取全省焦化产能置换政策支持。培育壮大旺苍焦化、天森煤化、合众化工等企业,积极招引中煤集团、万华化学、川能投等国内知名企业参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加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规划建设500万吨/年储配煤基地、100万吨/年焦化、煤气结合制甲醇、天然气制乙炔、五氧化二钒提取等重大项目,发展壮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积极引进中煤集团甲醇合成、中南大学新型湿法提钒等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着力提升“旺苍造”能源化工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加快建成川陕甘结合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一、煤资源综合利用。依托我县丰富的煤资源及北煤入川的广元通道优势,规划建设储配基地,规范发展煤炭分级洗选、清洁储配。抢抓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机遇,积极争取全省焦化产能置换政策支持。提高煤炭工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和清洁生产利用水平。积极推进规模化、循环化煤化工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现有煤焦化、焦炉尾气制甲醇、煤焦油深加工等煤焦化主链条,大力培育苯酚、轻油加氢、改性沥青、苯加氢、碳酸二甲酯等下游产业,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构建低碳高效的产业体系,促进全县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
煤化工产业链
二、天然气综合利用。依托广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快布局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引进天然气制乙炔、制甲醛上游项目,延链发展BDO(丁二醇)、PBAT(降解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带动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天然气指标、供气价格、税收解缴等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政策落地落实,推进天然气资源就地高效转化。加快建设储气调峰基地项目,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坚持“以气引企、以气聚企”,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机械制(铸)造、石英砂特种玻璃等加工制造业。推动天然气能源化利用,重点发展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等,探索发展天然气制氢,稳妥推进天然气副产物综合利用。
天然气综合利用产品链
三、新能源。依托丰富的风、光、水等自然优势,探索建设分布式风电站,探索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支持建设与城市建筑物一体化的大阳能光伏发电站,有序推进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加快推进罐子坝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积极谋划发展抽水蓄能发电,有序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重点发展建材家居产业
加快建筑材料和家居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重点发展新型水泥建材、高端饰面石材、砂石骨料、新型墙体材料、工艺陶瓷、高端绝缘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装饰板材、型材、装配式建筑,推进实木家具、板式家具、全屋定制、户外家具产业布局,配套发展泡沫、胶水、海绵等产业。支持匠为家居、天一阳光、圣尚家居等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川煤水泥、奥格思石业等龙头企业作用,推动建材绿色化、特种化、制品化发展。加快建成川东北绿色家居建材基地。
一、绿色家居。持续推进绿色家居产业城建设发展,加快链主型项目招引和配套企业跟进,推动绿色家居产业链向“家具+家装”泛家居融合延伸、低端家居逐渐向中高端家居蜕变。
发展重点 |
细分领域 |
重点项目 |
招商引资重点区域 |
传统家具 |
实木家具 |
100万套实木家具项目、100万套红木家具加工生产项目 |
长三角、珠三角、成都 |
石材家具 |
年产500万平方米饰面石材项目 |
广东、福建 |
|
竹藤家具 |
竹藤家具加工生产项目 |
长三角、珠三角、成都 |
|
现代家具 |
板式家具 |
150万套板式家居产业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区 |
铝制家具 |
50万套铝制家居项目 |
长三角、珠三角、山东、辽宁 |
|
软体家具 |
10万套软体家具加工生产项目 |
长三角 |
|
家居建材 |
智能集成家居新型环保装饰材料项目 |
长三角、川渝地区 |
|
智能家居 |
筑智智能卫浴项目 |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 |
绿色家居产业发展导向
二、新型水泥建材。加快推进卢家坝水泥建材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川煤水泥、匡山水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水泥向高性能化、特种化、商混化、制品化方向发展。围绕绿色水泥产业,加快砂石骨料,超低能耗免烧墙体材料、商混预拌料以及中高端装配式建筑材料全产业发展。
三、饰面石材。调整优化矿权设置,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杜绝资源的损毁和浪费。完善黄洋建材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引导饰面石材精深加工企业进园区,推动资源就地转化,形成产业集群。采用先进、成熟工艺技术,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注重产品研发,强化工艺技术的改进提高。推动产业由原材料型初级加工向制成品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以人居文化、石材文化为内涵的石材建筑、石材装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砂石骨料。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法依规关停落后产能,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引导大企业、大集团进入,加快联合重组,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砂石骨料产业健康发展。完善砂石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清洁绿色生产水平,将旺苍打造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绿色砂石骨料保障地。
五、新型墙材。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严格资源控制,坚决关停“散乱污”企业,加快砖瓦行业转型发展,引导烧结砖瓦行业加速推进绿色生产和智能制造,推动传统工艺技术改造提升,实现绿色生产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扶持优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六、其他建材。重点发展以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涂料为主的新型防水密封材料,以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为主的保温材料,以及其他新型人工饰材、铝制型材建材等,不断壮大建材家居产业集群。
第三节 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产业
依托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主动承接成渝地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技术创新,延链引进钒钛提取技术和项目,重点发展钒氮合金、五金铸件、家居五金件、机械配件等,加快布局汽车、摩托及农机零配件生产项目,积极推进专用通用装备及配套、机电五金基础件生产,优化完善“冶-建-造”产业链。以领航科技为龙头,加快推进20万吨/年球墨铸管、1000辆/年挂车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成渝地区重要的机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一、机械装备制造。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和发展一批配套企业,打造“冶建造”产业链。加强关键技术工艺研发与应用,不断增强基础机械零配件制造能力,促进机械装备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高速精密系列数控机床、汽车自动化装配设备、输送线系统等自动化加工设备,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泡沫铝工装模具、视屏伺服系统等航空配套装备,农业机械、工程建筑机械、矿山机械、康养机械、资源回收利用设备以及电梯、钢制气瓶等专用、通用设备。培育发展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新型高效拖拉机、仪器仪表、风电装备等高端装备。支持发展阀门、桥梁减震支座、眼镜金属构件及耐磨配件、紧固件、密封件、传动件等机电(五金)基础零部件,补链发展精密铸造、模具开发、刀具制造及工艺电镀等,不断夯实机械装备制造基础支撑。
二、专用车及汽摩零配件。以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方向,大力发展半挂车及轮毂、底盘等汽摩零部(配)件,着力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积极融入川东北汽车产业发展带,深度嵌入川渝地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壮大半挂车制造规模,稳步提升半挂车整车智能化技术集成度与智能制造、全流程质量管控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半挂车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汽车轮毂、发动机活塞、排气歧管及摩托车齿轮、减震器等基础零配件,培育发展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及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整车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稳步提升与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适配性。
第四节 重点发展食品饮料产业
立足全县各类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突出绿色、有机特性,贯通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培育链条,重点发展精制茶加工、茶多酚提取、核桃油生产、富氢水生产、调味品生产、休闲食品生产等。支持米仓山茶业、木门茶业、吉祥年科技等企业在“天府新三板”挂牌上市,加快建成成渝双城经济圈特色生态农产品供给地。
|
食品饮料产业链
一、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发挥旺苍优质农特产品品质优势,坚持“塑标准、扩产量、强品牌”,持续壮大茶产业、核桃加工,培育蔬菜、食用菌、笋用竹产业,提升调味品产业基础。丰富茶种类,持续壮大广元黄茶、米仓山茶等高端茶产品。培育发展黑茶、红茶,加大夏秋茶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茶叶新型深加工技术,开发高品质、多品味的茶饮、茶食品、茶提取物等,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制川茶产业特色发展示范区。开发核桃高端食用油和核桃蛋白饮料,大力发展核桃月饼、核桃仁等休闲食品,积极支持核桃青皮、核桃壳、核桃分心木的综合开发利用。以香菇、羊肚菌、竹荪、黑木耳等原料为基础,重点发展食用菌鲜食、罐头、调味、冻干、休闲食品和菌类保健食品。发展高山蔬菜和森林蔬菜,开发蔬菜汁、脱干菜、速冻菜、腌制菜等产品。发展竹笋保鲜加工,鼓励发展各种开袋即食型调味笋、竹笋干等特色产品。
二、软饮料及饮用水。坚持“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大力发展包装饮用水,积极发展含乳饮料、果蔬饮料、酒类饮品等旺苍特色软饮料。依托东河等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水和天然苏打水。发展天然植物蛋白饮料、调制植物蛋白饮料、发酵型植物蛋白饮料等。鼓励发展乳粉、炼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等制品。大力发展纯天然果汁、多种果蔬汁混合饮料等产品。重点发展浓香型、小曲清香型白酒及精酿啤酒,支持开发不同酒度、干型半干型露酒、果酒。
三、肉制品加工。积极发展“饲料—养殖—屠宰—肉类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冷链物流”全产业链,提高畜禽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猪肉加工,向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分割肉发展,提高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肉类调理食品、熟肉制品比重,发展肠衣加工、骨血加工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快餐罐头食品。发展白条鸡加工、木门卤鸡、休闲食品、旅游食品。着力壮大生态肉牛、肉羊加工,开发熟食特色产品。着力发展皮蛋、卤蛋等加工,打响枣林皮蛋品牌。
四、粮油加工。持续巩固米面加工,推动产品延伸开发,扩大饲料加工;扩大油菜籽基地种植,培育食用油产业。发展方便米饭及各种早餐、冷冻、微波、旅游食品等;开发缓慢消化淀粉、新脂肪替代物等新产品;研发食品专用粉和延伸产品;加快米凉面方便食品产业化步伐,打造广元米凉面特色名片;增强米渣、米糠等副产品开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非转基因“双低”菜籽油,进一步扩大色拉油、功能性调和专用油生产规模,发展家用、火锅用、婴儿用、特殊群体用的橄榄油、山桐子油等中高端木本油。依托米面、粮油加工副产物以及秸秆等,推动优质环保型饲料的开发利用。
五、生物医药。坚持以中医药加工为主导,培育发展以杜仲、天麻等中药材为特色中药饮片产业,带动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和健康养生服务业。充分利用“旺苍杜仲”品牌优势,远着眼,高起点,立足经济发展、大众健康视角,面向国内、国外两个高端市场,重点开发杜仲粉、杜仲雄花、杜仲酒、杜仲茶、杜仲功能产品等系列保健品;配套开发杜仲板材,林下养殖等杜仲综合利用产业;适时开发以杜仲胶为代表的杜仲化工产业。扶持和发展柴胡、天麻、前胡、茯苓等特色中药饮片,突破性发展天麻冻干片、天麻冻干粉、天麻粉、灵芝粉、灵芝孢子粉(破壁)、葛根粉、百合粉、白及粉、茯苓粉等破壁饮片、直接口服饮片,发展柴胡、淫羊藿、前胡、银杏和灵芝等中药提取物,开发中药配方颗粒等。重点扶持发展天麻、杜仲、金银花、葛根、灵芝等系列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创新开发金银花空气清新剂、柴胡药枕、艾草日用品、艾草药枕、皂角消毒液等抗菌消毒等系列中药日化产品。
第五节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加快钒资源产业化发展,积极招引国投集团等企业建设3万吨/年五氧化二钒生产项目、360万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建设项目。加快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对接国内具有技术和实力的知名企业参与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石墨烯提取,延链引进石墨电池、传感器、柔性显示、超导复合材料等生产项目。利用丰富的磁铁矿,延链发展新型染料、抛光剂、磷酸铁锂、阳极材料等产业,加快建成区域性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一、金属新材料。依托丰富的钒资源优势,以五氧化二钒提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为主的钒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以较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钼铁矿资源为基础,依托振华矿业等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有实体、科技含量高的大集团、优势企业,以高档工模具钢、含钒高强度钢筋、汽车工程和矿山机械零部件用耐磨钒钛铸造件及高强高韧耐磨耐蚀产品等为重点,适度发展特种钢铁。
钒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链
二、非金属新材料。以高端化、集聚化、规模化为方向,利用石墨烯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研发生产高纯石墨粉、核电石墨、石墨电极石墨坩埚、石墨板材和低成本石墨替代超硬材料等中高端产品,开发与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复合的石墨复合材料,形成各种粒度的细粉石墨、微粉石墨等系列特种功能材料。利用丰富的天然杜仲资源,重点发展杜仲胶等高分子材料。
三、化工新材料。构建(苯、硫磺、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聚芳醚醚腈(PEEN)、聚砜(PSU)、聚醚砜(PES)等树脂原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薄膜、高性能型材、功能材料)产业链。以旺苍嘉川化工园区为核心,引进一批高分子材料产业链项目,做大做强特种功能材料产业。积极引进五氧化二钒、石墨下游电池生产企业,延伸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
第四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条件,着力构建“一轴两翼、一区五园、一园多点”的工业空间布局。
“一轴两翼”。一轴:即以白水镇至大德镇河谷走廊为工业经济发展轴;两翼,即以白水镇至嘉川镇为旺苍工业发展西翼,以黄洋镇至大德镇为旺苍工业发展东翼。
“一区五园”。即以旺苍经开区为工业发展核心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建材家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新材料产业,加快形成能源化工产业园、建材家居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的县域工业产业格局。
“一园多点”。即建材家居产业园含尚武绿色家居产业城,卢家坝新型水泥建材产业集中点、黄洋饰面石材产业集中点;食品饮料产业园含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集中点、长滩坝食品工业集中点;能源化工产业园含嘉川化工园区、黄洋煤炭调拨储运中心。
第二节 园区发展布局
根据县域国土空间布局,结合新型城镇建设体系,坚持“一园一特色”,加快构建以旺苍经开区为核心,示范带动能源化工产业园、建材家居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发展的“一区五园”空间布局。到2025年,力争开发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在交通干道沿线场镇人口3万人以上中心镇以及其他重点镇布局建设一批工业集聚区,推动资源就地绿色转化高效利用,促进县域工业实现倍增。
——特色园区。规划建设旺苍经济开发区所辖能源化工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以及尚武绿色家居产业园、黄洋工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家居建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产业。
园 区 |
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 |
主导产业 |
|
旺苍经济 开发区 |
机械制造产业园 |
1.4 |
机械制造 |
食品饮料产业园 |
0.8 |
食品饮料 |
|
能源化工产业园 |
2.04 |
能源 |
|
尚武绿色家居产业园 |
8.7 |
家居建材 |
|
黄洋工业园 |
0.3 |
建材家居 |
特色园区产业布局指引
——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白水、三江等乡镇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建材家居产业;规划建设木门、高阳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米仓山品牌茶叶加工。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一、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着力构建资源互补、链式关联、梯次发展的制造业生态圈。始终将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集群的主要载体,坚持以旺苍经开区为工业发展核心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有序推进扩区调位,留足工业集群集聚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准入清单,强力整治清退园区内的低效工业用地、破产企业和僵尸项目,着力推动园区产业集群集约高效发展。
二、着力完善优势产业链。围绕旺苍煤炭、钒、石墨、优势农特产品等丰富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动资源就地绿色转化高效利用,积极推进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家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新材料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梳理并制定重点产业链短板清单和技术路线图,精准引进建设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竞争力,增强产业链根植性。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制定符合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改造升级方案,着力推动产业链技术改造升级。大力构建能源化工新型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绿色建材家居、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链改造升级,提升全产业链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和品牌创建行动。
三、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坚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规律,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合理布局产业项目,突出主导产业适度错位发展,形成有特色、有支撑、有品牌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强与相关市县工业产业深度合作,共同谋划推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赢发展。到2025年,力争县域主导产业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
第二节 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点领域,培育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加快现有企业向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持续引进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面向产业技术前沿和新兴市场需求,前瞻布局一批重大创新研发和示范应用项目,拓展战略性新兴产品规模化应用领域,抢占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到202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
二、实施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密切跟踪重点产业技术升级路径和发展趋势,推动实施产业链改造提升,引导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共性问题,加快实施以技术、设备、工艺、产品和管理为主的技改升级。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围绕发展中高端产品和对照先进标准,实施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技术改造,实现制造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到2025年,每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个以上。
三、推动工业服务化转型。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研发、物流、技术、售后服务等环节推进“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实施“全企入网”工程,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建立在线采购、产品销售和综合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率先在食品饮料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建设覆盖客户需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贯穿产学研商用等全领域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强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搭建工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和沟通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提供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融资需求,切实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推动交通运输与新型工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交通物流枢纽优势,发展枢纽经济。
第三节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一、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聚焦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形成“一个重点产业、一所重点合作科研院所、一所重点合作高校”的支撑体系。探索建立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家居等产业联盟,整合产业链研发资源,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
二、加快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支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产业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提升计划,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鼓励支持优势企业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细分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加快构建高水平基础能力。对接实施国家、省、市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分类梳理编制实施攻坚清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基础的技术、产品,构建高标准产业基础体系。聚焦产业基础技术和产品创新目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开展战略合作,突破一批制约瓶颈,加快成果熟化和工程化、产业化。实施基础领域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计划,落实和完善基础领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迭代。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遴选一批示范企业,推动更新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支持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增强“旺苍造”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节 推进数字化赋能
一、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重点支持能源化工、绿色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积极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发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工业数控系统、设计开发工具等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的研发创新及产业化推广。
二、建设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工业大数据应用平台、云制造服务平台、物联网协同平台,培育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产业应用场景和示范基地。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和工业信息安全创新能力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大力发展工业电商,探索构建产品、服务和制造能力一体化交易的制造业平台经济生态圈。
三、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光纤“双千兆”网络建设,积极推行“微基站+智慧杆塔”“5G+WiFi6”等新型网络部署方式,实现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支持企业部署5G、IPv6等新型网络。积极引进优质互联网企业在我县部署边缘云计算节点,加速推进物联网建设,推动区块链节点建设。
第五节 加快绿色化发展
一、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围绕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组织建材、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推进实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引领制造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积极引进低能耗项目。
二、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充分挖掘资源禀赋潜力,依托大山大水大森林、好山好水好生态的特质及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大力发展能源、食品饮料等相关绿色产业,加快推进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推广绿色制造工艺,引导开展清洁原料替代,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应用场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以绿色建材家居、机械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构建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
三、深入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强化工业能耗、水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能耗对标、节能诊断和节能节水行动。全面推行工业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新工艺、新设备,重点采用短流程工艺和铝液直供等方式,鼓励先进节能技术集成优化运用,推动单位能耗水耗稳步下降。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共生伴生矿资源、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脱硫脱硝灰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打造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持续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和“散乱污”企业整治。
第六节 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一、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产业定位、行业特点,支持园区持续滚动开发,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园区道路、电力、燃气、热力、通讯、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综合承载能力。高水平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采用产业地产、城市综合体等方式开发建设标准化厂房。加快建设物流、研发、信息等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园区产业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集成盘活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提升园区管理与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园区生活服务保障能力,高水平布局建设餐饮、居住、交通、商贸、金融、卫生、教育、文体等园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园区延伸,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衔接、与产业发展衔接、与生态环保衔接。
二、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实施园区提档升级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扩容增效,做优重点特色园区,支持重点镇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特色园区,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集聚,做大做强中国西部(旺苍)绿色家居产业城、旺苍嘉川化工园区等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重点特色园区。提升园区集约发展水平,做好入园区项目用地规模及出让年限评估,有效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和厂房,建立健全园区退园机制。支持工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园区。
三、推动园区改革创新。聚焦新型工业体系,突出县域主导产业,推进工业园区布局结构调整。支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抢抓开发合作和产业转移机遇,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建设“飞地园区”。优化工业园区运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构建专业化公共平台服务体系。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建立园区分类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园区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参与省级“园保贷”改革,争取更多园区纳入“园保贷”服务范围。
第七节 突出项目招引促建
一、聚焦重点产业区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统筹布局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特色产品、上下游协同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紧抓九广合作、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机遇,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速在县域内形成产业、技术、资源、资本、人才的综合集聚效益。
二、加速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按照“策划储备一批、落地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的思路,科学谋划布局工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和带动支撑作用强的“种子”项目,精心筛选、建立完善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较好示范带动作用、较大市场潜力的工业投资项目库。坚持“配套成渝”“服务成渝”,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形成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的新兴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力争一批投资规模大、主业突出、技术先进、产出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对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突破性、变革性影响的大项目建成投产、发展成势。
三、做好项目协调服务,营造良好建设环境。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思路,高效协同推进重点工业项目落地落实。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健全项目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和要素向全县重点工业项目集聚,在市场准入、手续办理方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服务。完善鼓励类项目投资优惠政策,实施项目节点管理责任和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强化对重点工业项目的土地、资金、园区基础设施、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工业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大力支持重点工业项目的资金需求、融资需求。强化服务项目意识,建立完善县领导联系工作机制,严格逗硬激励奖惩办法,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合作、各方配合的项目推进工作合力,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确保重点工业项目顺利实施。
第八节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一、加快培育行业头部企业。对标国家、省级“领航”企业培育,实施“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定期遴选骨干龙头企业,集聚要素资源,打造一批科技领先、品牌领衔、产值领航的“旗舰型”企业。支持县域范围内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调整、管理提升、品牌创树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企业影响力和带动力。聚焦全国前500强企业,积极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和旗舰项目来旺苍落地。引导龙头企业以产业成链模式招商引智,支持龙头企业整合技术、人才、品牌、渠道等资源要素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二、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支撑,持续推进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引导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深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支持优质创新企业和科技服务企业上市,着力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业机构对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造进行指导服务。
三、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示范工程,以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等为纽带,组织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工业设计、设备制造、营销管理等中小企业深度合作,深化多领域融合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大企业大集团补齐短板,以生产协作、对外采购、业务拆分、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孵化催生一批专业型、特色化中小企业,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搭建开放式、共享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企业大集团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整合带动一批配套型、嵌入式中小企业。
第九节 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始终将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大力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深入推进“才聚红城”人才品牌建设年活动,探索紧缺人才“政聘企用”,支持企业刚性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青年大学生。深化“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为重点产业聘请行业领军人才担任首席专家顾问,引导专家人才智力向产业链集聚。实施“红城英才”培育行动,设置创新、创业、工匠等人才培育项目,遴选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持续建强县校(院、企)合作人才发展平台,不断深化与川大、电子科大、川茶所等高校(院所)的产业人才交流合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提升产教融合水平,为全县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旺苍产业大军。
二、完善高端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高层次工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重点在多元分配、收益保障、成果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引导高素质人才向优势工业企业、主导产业和重点工业项目聚集。在全县工业领域,全面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科技人员股权奖励收入减、免、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工业创新奖项,设奖资金纳入成本核算,准予税收优惠。对县域范围内获得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的工业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发放津贴、补助。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服务效能,积极在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
第六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
充分发挥工业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指挥调度、统筹协调作用。健全产业专班运行体系,发挥重点产业全生命周期工作专班作用,落实产业专班领导联系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机制,重点推进新洽谈、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项目和困难问题项目(企业)盘活。统筹全县“一盘棋”和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势项目集中,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健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工业发展工作机制,优化目标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绩效管理,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分区分类激励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化统计监测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应统尽统原则,不断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和服务效能。
第二节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认真落实服务民营经济“45条”、优化发展环境“10条”刚性措施、惠企“50条”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惠企政策“一站式”兑现窗口作用,积极兑现招商引资协议和涉企奖补资金,激励企业增资扩产、投资兴业。建立激励制度,对新进规工业企业、新引进重大项目、利税贡献突出、建成省级以上平台、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企业和企业家等予以资金奖励、荣誉表彰、政治关怀。
第三节 完善开放合作模式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大优质工业项目和先进技术合作力度,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一批示范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合作项目。积极搭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加强与成渝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的合作发展,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促进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发挥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的作用,支持本地企业多形式、多领域参与区域合作和经贸交流活动,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节 强化工业本质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压紧压实县级领导包联责任、部门行业责任、乡镇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四方责任”,全面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抓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加强生产、储存、运输和废弃处置等全链条监管。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推进工业园区、煤矿开采、化工等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