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旺苍县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建议
县政府办 县自然资源局
旺苍地处龙门山山前断褶构造带、米仓山前缘断褶带和川北平缓构造带的过渡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县域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及坡度较大,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从2020年以来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来看,北部山区以及南部山区的木门、九龙等乡镇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大,且大多以滑坡、崩塌为主。截至2021年11月,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90处,威胁群众2075 户9458人,威胁财产6.28亿元,其中,滑坡220处,占比达75.86%;崩塌64处,占比22.07%;地面塌陷5处,占比1.72%;泥石流1处,占比0.34%。
一、旺苍县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旺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探索建立了“1234”(1个指挥部、2项战役、3条预警信息情报网、4条防御线)地灾防治战役体系,创新推行“12347”(1个底线、2个责任、3个避让、4项基础、7项措施)地灾防治工作模式,全县连续12年实现预案点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
(一)突出群测群防,筑牢全民防灾网。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动态调整完善了县、乡(镇)、村、社、点五级责任网络,及时更新了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以及“两卡一表”等信息,县、乡(镇)、村、社、点五级责任人态化带队督促指导地灾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全面推广普及防灾避险知识;采取每年举办应急演练、防灾培训等方式,着力提升各级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切实筑牢全民防灾网络。今年以来,全县共落实防灾责任人23人、监测责任人157人、专职监测人279人,累计开展综合应急演练23次、小型疏散演练284次、防灾避险培训295场次,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不断增强,群测群防水平明显提升。
(二)强化监测预警,绷紧汛期防灾弦。严格执行汛期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县级相关部门和所有乡镇领导双带班和24小时双值班制度,切实保障县地质灾害指挥部“中枢神经”畅通和各类雨情灾情信息上传下达,并采取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切实督促各地灾隐患点的防治情况以及各级责任人和值班人员的履职情况。同时,充分整合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资源,切实加强沟通交流,实现各类信息互通互畅,并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将各类雨情灾情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2021年,全县累计发布地灾橙色预警4次、黄色预警信息15次、风险提示34次,传递各类预警信息16.59万条,抽查地灾隐患点284处、防灾责任人2000余人次、监测员6000余人次,有效预防了地质灾害发生。
(三)坚持防治结合,夯实地灾防治墙。每年汛期组织专业地勘技术支撑单位和基层干部群众,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全覆盖开展地灾隐患大排查。针对排查发现的地灾隐患点,逐一落实防范应对措施,并严格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要求,动态掌握每处地灾隐患点的发展趋势,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及时有效转移。2021年,全县累计主动避让3651户16379人,成功避险5处40户127人,其中,盐河镇、水磨镇两处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被中央电视台、川观新闻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同时,采取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和争取省级地灾治理资金等方式,扎实做好已有地灾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排危除险和避险搬迁工作。2021年,累计投入地灾防治资金1554.5万元,完成工程治理3处、排危除险11处、避险搬迁47户,安装专业监测设备55套,全县地灾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灾防范形势严峻复杂。旺苍地灾隐患点多面广,覆盖范围较大,受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尤其是北部山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道路交通沿线危岩、危石较多,且大多处于山顶或半山陡崖上,监测、防范难度较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难以及时有效避险。目前全县290处地灾隐患点中,有208处位于北部山区,其中65处位于道路交通沿线的山顶或半山陡崖上。
(二)避险搬迁实施难度较大。受地理条件影响,旺苍部分农民建房选址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依山、靠崖建房的情况,人为增加了地质灾害隐患。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切坡建房点60处,针对该部分农户,虽然省级安排了3.5万元/户的避险搬迁资金,但因建设自付费用大、重建选址难等因素,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地农户的搬迁意愿不强,避险搬迁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三)群众防灾避险意识还需强化。近年来,全县范围内虽未发生特大地质灾害,但在2020年汛期,国华镇农纲村2社邓家坪发生崩塌,导致4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大德镇黄柏村7社登岗梁发生崩塌,导致4间住房、1间圈舍损毁;东河镇金石村非预案点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3人死亡。上述案例,均反映出部分干部群众对地灾防治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防灾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基层群众对地质灾害避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仅来自于每年有限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防范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不强、经验不足,有的甚至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地灾不可能年年有,以致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四)基层监测人员年龄偏大。全县23个乡镇的基层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且大多采取“眼看”“耳听”等简易方法开展监测,导致监测不规范,地质灾害发现不及时。目前,全县279名地灾监测人员中,60岁以上的人数占比达90%以上,因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难以充分运用地灾防治APP等现代技术设备预报险情灾情,一定程度影响了地灾监测质效。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及建议
(一)预防为先,强化空间规划引领。建议结合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在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农村居民建房点位,并邀请有资质的地质队对全县农村建房情况开展地质灾害评估,进一步加强农村建房选址规划和农村切坡建房管控,引导农户切实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选址建房。同时,建议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当前单一的农房审批拓展到各个领域,着力推进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通过“关口”前移,将地灾防治工作从被动的防治转向到主动防御上来,确保新建项目能够主动避开危险区域,切实减少地灾隐患发生概率。
(二)治理为要,全力开展地灾治理。建议责成县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工程治理、避让搬迁等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切实加快推进在册地灾隐患点治理。同时,科学选择治理方法,针对治理投入成本较高而影响户数较少的地灾隐患点,充分运用省级避险搬迁资金和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等方式,鼓励和动员群众主动搬迁重建;针对当年新出现的地灾受灾户,适度加大政策补助力度,引导其加快推进房屋重建,尽快实现入住新居。
(三)群防为基,筑牢防灾人民防线。建议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社、点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测体系,把地灾监测和防治责任落实到村、到社、到企、到点、到人,做到隐患点巡查检查全覆盖,确保群防群测体系真正发挥实效。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普及地灾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让广大群众做到处灾不慌、防灾有数、避灾有路。
(四)作风唯实,选好用好监测队伍。针对基层监测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建议进一步选优配强监测责任人员和一线专职监测人员,把长期在家、年龄不大、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现代通讯技能基础的群众选聘为监测责任人、监测人,确保监测人员能够常年在家监测。积极组织专业地勘技术单位,定期组织开展防灾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地灾监测和治理水平。同时,严格按照《地灾成功避险奖励办法》要求,积极表扬地灾防治工作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地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县上下通力协作、高效配合的地灾防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