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用户登录 网站支持IPv6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调研 > 关于旺苍县推进消费扶贫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建议
关于旺苍县推进消费扶贫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01-04 来源:县政府办 点击量:13458 [ 字体: ] 打印




 十七  

(总第375期)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31日



关于旺苍县推进消费扶贫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建议


消费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旺苍县推进消费扶贫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电商助力脱贫攻坚、网销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把消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新模式,着力构建新体系,有效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一)坚持多方携手联动,同心同泽谋发展。积极组织四川木门茶业有限公司、旺苍县天保食品有限公司等县内农产品企业参加广州、重庆、杭州等地举办的各类展会活动,同步开展县长直播带货、扶贫大礼包推广等产销对接活动,大力宣传、推广、销售我县农特产品。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以及九广合作、京东商城、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平台,建立电商示范店6家,开设旺苍地方特色馆3家,成功将我县农特产品纳入浙江仙居“政采云”系统,采取单位购销、企业带销、活动展销等方式,积极促销县内农特产品。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县农特产品销售额实现2.7亿元,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4800余万元,成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991户18462人实现增收。

(二)拓宽销售渠道带动,齐心齐力促成效。充分利用抖音、今日头条、火山视频等媒体开展网络直播带货,依托“旺苍优品”“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以来,累计培育带货扶贫产品“本土网红”12名,开展直播带货16场次,带货销售农产品1640吨、386万元;通过线上销售各类农特产品681万元,培育扶贫产品年销售额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开设扶贫产品经营门店80家。

(三)强化人才培养推动,群策群力强基础。大力整合电商培训资源,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从事农产品电商的贫困户、乡镇致富带头人、电商站点负责人及县域各电商企业代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电商运营理论知识及应用信息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先后邀请3名省内外知名专家来旺开展电商人才培训等活动6场629人次,成功培育农村张富贵、柿子坪小哥等一批知名网红,组织12名乡村致富带头人赴浙江培训学习,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91.7%。

二、旺苍县推进消费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加工层次不高,品牌引领支撑乏力。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县是秦巴山区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加工业规模较小、加工层次偏低、优质农产品品牌较少,大多数农产品以线下直售为主,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也因加工不细、包装不精等原因,导致产品附加价值大打折扣,截至目前,全县除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之外,真正有实力、有品牌、有规模的龙头企业或农业经营主体较少,除米仓山茶叶、天保醋、木门豆瓣等品牌之外,叫得响、引领强的品牌较少,加之对农产品品牌整合打造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以致县内农产品加工层次不高,品牌引领支撑乏力,产品附加值大打折扣。以“扶贫商标”为例,我县申报通过使用“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企业仅有22家,且所生产的产品主要为茶叶、酒类、醪糟,产品加工层次不高、品种较为单一。

(二)交通区位优势不足,物流功能亟待完善。我县是全市目前唯一不通高铁的县区,且不具备空运和水运等运输条件,仅有G5012恩广高速公路过境,以致全县农副产品仅依赖公路运输,物流成本偏高,加之部分乡镇仅设置了邮政物流配送点,申通、圆通等大众化物流配送点尚未普及,难以满足扶贫产品物流运输需求,尤其是占全县幅员面积最大的北部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扶贫产品物流运输便利性差、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伴随着我县交通区位劣势的日益显现,以致综合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冷藏库和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引不进、留不住,未能形成较为全面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链条。

(三)企业外销市场受阻,电商带动作用不足。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农产品企业外销量同比下降20%,直接影响了扶贫产品销售换挡提速。同时,由于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从业人员大多以“半路出家”为主且年龄普遍偏大,发展后劲及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策划、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方面人才稀缺,具有代表性的电商从业者仅有16人,以致电商站点及电商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电商发展偏慢、普惠面偏窄的问题客观存在,扶贫产品“网销”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加快推进消费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品牌打造,提升供给水平。将招引实力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工作,主动走出去招引一批实力型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农特产品就地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产品溯源体系,聘请专业机构加大对扶贫产品精细化包装和针对性宣传等方面的指导力度,着力将米仓山茶、木门醪糟、枣林皮蛋等扶贫产品打造成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同时,在企业采购中,鼓励企业把消费扶贫行为从单纯对产品和劳务的消费采购,延伸到供应链,深化到生产供给侧中,加强对贫困户能力的培育、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劳务供给水平。

(二)拓宽销售渠道,健全销售体系。充分发动社会各级帮扶力量,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京东电商等平台,积极对接农业银行、邮政、“扶贫832”等新建消费扶贫平台,大力开展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八进”活动,进一步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着力解决因市场因素导致农特产品滞销的问题。同时,结合县域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区域发展的消费扶贫方式,针对农产品品种少、产量大的河谷走廊和南山地区,采取建设更多的流通服务网点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远端市场;针对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小、销售半径较窄的北部山区,通过农旅结合的方式,发展就地消费+后备箱经济,解决农产品出村难的问题。

(三)强化营运管理,健全流通体系。持续强化电商人才培训,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充实县域电商骨干力量,有效提升电商站点营运能力以及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大力培育电商站点、电商示范点,建设消费扶贫专柜、开设消费扶贫专区、建立消费扶贫专馆,进一步拓宽优质特色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高标准规划建设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引导大中型物流企业入驻旺苍。同时,采取出台物流企业运营成本补贴政策、为贫困群众上线产品提供免费设计和包装服务等方式,着力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