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三 期
(总第371期)
旺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22日
创新“553”模式 增强代赈实效
县政府办 县发展和改革局
“十三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作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始终按照“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充分获取劳务报酬”的以工代赈方式,创新项目实施及作用发挥新模式,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7个、完成总投资77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752万元),带动项目区发展特色产业7000余亩,助力年人均增收600元以上;实现项目建设务工就业13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769万元,成功助力15个贫困村退出、902户3040名贫困人口脱贫和10个村创建为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抓实“五个关键”,夯实以工代赈实施保障。一是科学布局项目。围绕助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扶持产业壮大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个重点,在9个脱贫攻坚重点区、1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5个乡村振兴示范区、7个产业发展集中区、4个农村改革先行区、3个城乡统筹试验区优先布局项目。二是精准规划内容。立足特色产业培育需要,精准规划基本农田建设、产水配套、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30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三是统筹整合资金。充分利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牵引作用,整合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提升、产业发展扶持等涉农项目资金1955万元,充分发挥了以工代赈项目“1+N”的聚合效益。四是配套扶持政策。出台《旺苍县茶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十五条》《旺苍县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系列扶持政策,在茶产业、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分别设立1000万元的扶持基金,促进了以工代赈项目区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强化项目监管。建立县、乡(镇)、村(社区)、群众义务监督小组“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坚持业务牵头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村(社区)四级验收制度,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质量检测鉴定,确保项目监管无死角、项目质量过得硬。
二、创新“五项代赈”,增强以工代赈综合效应。一是创新以训代赈。开展菜单式培训强技能,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制定培训清单,累计开展培训30场次5300余人次,群众技能技术全面提升。开展示范式培训长志气,举行自强脱贫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24场,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增强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发展意识。开展引导式培训知感恩,在项目区集中宣讲以工代赈政策和示范工程实效36场次4500余人次,其中,资产收益分红现场宣讲6场,有效激发了群众感恩奋进的内生动力。二是创新以酬代赈。探索推行“4135”以酬代赈体系,即在项目区突出易地搬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受疫情影响尚未返岗群众等“四类对象”,组建“一支村级劳务队”,依托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合作企业“三个主体”,强化组织保障、签约务工、计划管理、监督检查、绩效考评“五项措施”,切实保障群众劳务增收。“十三五”期间,我县在项目区组建村级劳务队10个,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1300余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769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的16.2%。三是创新以资代赈。在项目区资金统筹使用中,将整合资金用于夯实生产生活基础,最大限度让以工代赈资金变为经营资产,并由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企业充分协商,以协议约定、专账管理、股权量化、入股分红的方式,实现项目资金变资产、经营资产变资本、受益农民变股民“三变”效应。2018年将以工代赈示范工程700万元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股权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入股到合作主体—米仓山茶业集团公司,项目覆盖的3个村集体562户1844名村民全部成为股民。2020年实施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使项目覆盖的4个村集体和1447户4391名村民成为股民。四是创新以业代赈。着力产业扶持,突出引导项目区农户新发展黄茶580亩、绿茶150亩,改造提升茶园420亩,新发展核桃210亩、猕猴桃160亩。着力就业扶持,在项目区采取统筹设岗、精准定岗、保底用岗等方式,组织园区长期务工446人,安排扶贫车间就业62人,落实公益性岗位26人。着力创业扶持,强化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引导项目区外地务工的农户回乡创业开办农家乐6家、从事运输16户、经商11户,项目区群众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年人均增收实现1000元以上。五是创新以购代赈。采取个人直购、商家订购、团体认购、电商网购、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干部职工、新型经营主体、消费协会和异地商会等社会团体,以及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作用,积极搭建机关、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与农产品生产之间供需对接平台,5年内帮助项目区群众销售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870余万元。
三、探索“三大机制”,保证以工代赈长效惠农。一是探索惠民拓展机制。依托集体经济组织拓展,将以工代赈项目及整合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全面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择优入股或承包给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既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又拓宽了项目区农户增收渠道。跨村飞地合作拓展,按照“区域相邻、优势互补”原则,实行受益贫困村与邻近村“飞地合作”,异地实施项目建设,既保证项目规划实施村农户实现股权分红受益,又带动项目建设村农户实现就地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综合效益,最终形成邻村合作、互利共赢的以工代赈飞地扶持模式。参与产地加工拓展,在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实施区域,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就地建设加工厂,依靠产地加工增值,促进项目区群众二次获利。促进三产融合拓展,在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的高阳茶产业基地、东凡现代农业园区、黄洋—东河万亩黄茶产业示范园区实行“茶叶+”融合发展,积极开发茶叶新产品,着力培育茶园观光、茶事体验、茶餐品鉴、茶叶养生等新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叠加增效。二是探索绩效保障机制。建立设施后期管理机制,以工代赈项目建成投用后,积极探索构建责任明确、人员落实、资金保障“三个到位”的公共设施维护机制,采取村集体经济资产收益公益金补助一点、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费安排一点、项目受益主体投入一点“三个一点”方式,有效解决了维护资金保障问题。建立产业常态管护机制,认真落实茶叶管护扶持措施,适时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茶农,加强茶园日常管护,确保以工代赈项目持续有效扶持茶产业发展。建立产品营销扶持机制,加大对县级电商营销中心和乡(镇)、村(社区)电商示范店的扶持力度,将以工代赈项目区特色农产品优先纳入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突出问题。三是探索稳定收益机制。实行量化股权分红,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按以工代赈项目形成资产股权量化金额的3%—5%进行保底分红;第三年起,采取5%—6%的保底分红与股权量化分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利润分红,分红利润来源于以工代赈项目配套基础设施扶持的产业包括生产、加工、营销、农旅融合等环节由企业经营产生、并经三方机构核实的年度收益。在2018年实施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中,2018年至2019年已兑现高阳镇古柏、关山和双午3个贫困村分红56万元,其中贫困户130户418人实现人均分红401元,432户非贫困户1426人实现人均分红157元,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分红16.8万元。精准固化收益分配,在脱贫前,村集体积累、贫困人口、非贫困人口按3:3:4的比例进行红利分配;在脱贫后,村集体积累、低收入人口按7:3的比例分配红利。同时,鼓励受益群众将分红资金再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滚动扩大分红规模,实现二次分红收益。村集体经济积累按照8:2的比例分配公积金和公益金,公积金用于村集体产业滚动发展,公益金用于公共设施维护和公益性岗位工资支出。强化管控运行风险,注重选择经济实力强、合作意愿强、带农责任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以工代赈项目合作主体,尤其通过设置以工代赈项目资产入股作为合作企业特殊股东,实行保底分红和实际分红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合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