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调研 > 创新“六养”发展模式 全链升级生猪产业
创新“六养”发展模式 全链升级生猪产业
发布时间:2020-07-10 来源:县政府办 点击量:13578 [ 字体: ] 打印 分享:

创新“六养”发展模式 全链升级生猪产业


县政府办  县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猪稳产保供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全面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抢抓生猪生产政策“窗口期”,着力推动生猪产业全链条集群式发展,探索创新了“六养”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猪产业“全链条增效、各环节升级”的现代发展路径,预计2020年可出栏生猪60万头,实现综合产值25.4亿元,带动养殖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一、梯次化险“放心养”。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生猪产业发展关键短板,探索形成“基金奖补、保险兜底、企业包干、农户包养”的一体化养殖模式,实现生猪养殖网格降险、梯次化险,农户“零风险”养殖增收的效果。一是推行“基金+保险”降险养殖。设立以生猪调出大县奖补资金为主的生猪发展基金,重点对生猪养殖经营主体新改(扩)建标准化圈舍实施奖补,并全覆盖纳入生猪新政策性保险,引导养殖业主、农户大胆养、放心养。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生猪发展基金125.3万元,保险赔付到位资金108.5万元。二是推行“企业+养殖场”化险养殖。充分发挥柏林畜禽等省、市级生猪养殖企业与饲料生产、肉类加工等企业的定向合作优势,与生猪养殖场签订“五包干”(即饲料包干、技术包干、防疫包干、产品包干、收入包干)养殖协议,保障生猪养殖场每发展一头生猪即可获得稳定收入300元。截至目前,全县共有3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与20家生猪养殖场签订“五包干”协议,带动养殖生猪6万头。

二、多元投入“有钱养”。一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县财政按照新建标准化圈舍200元/平方米、(改)扩建80元/平方米的补助政策,对生猪养殖经营主体实行一次性奖补,对养殖场建设自动饲喂、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按照不超过总投入的35%进行一次性补助。截至目前,已对全县12家重点养殖企业、102家规模养殖场、2966户养殖户发放圈舍建设奖补资金1089万元。二是创新金融投入。积极与贵商银行合作,主动降低生猪活体质押贷款门槛,将贷款限制从养殖规模在1000头以上的降低到200头以上,最高可发放200万元的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已对全县35家生猪养殖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放贷款890万元。同时,在东河、东凡等现代种养园区集中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圈舍、饲料加工等设施设备抵押融资改革试点,投放金融信贷资金260余万元。三是激励经营主体投入。重点对享受扶贫信贷、乡村振兴风险补偿贷款等扶持政策的生猪养殖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疫情防控、带农增收等情况进行年度绩效综合评估,对绩效评定好的,增加10%—20%的生猪发展基金;对绩效评定差的,取消其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激励养殖经营主体加大在农户实施代养、寄养等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截至目前,32家生猪养殖经营主体累计投入发展资金1.06亿元。四是股权量化投入。积极引导养殖户通过土地、低效林地、养殖圈舍等方式,将资源资产折股量化到养殖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化合作或联合经营,增加养殖发展投入。截至目前,全县入股经营养殖农户达1.23万户,增加投入3690万元。五是拓展农机补贴范围。扩大适用生猪生产的农机购置补贴品种范围,将饲料加工、沼液运输等生猪养殖经营主体所需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补贴,切实降低生猪养殖经营主体投入成本。截至目前,已将适用生猪生产的农机购置补贴品种范围扩大到10个,向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公司等经营主体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23万元,生猪生产、加工、储运等机械化率达48%。六是“政保”集中定向贴息。由县财政和平安保险旺苍分公司按照年利率2%的标准,分别对年出栏500头及以上和2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贷款发放一次性贴息,进一步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已对全县33家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场业主发放贴息103万元。

三、盘活资源“有地养”。用好用活上级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用地政策,出台了《生猪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十二条》,对不占用农田、耕地、林地,且主动流转农村荒地、集体建设用地、低效林地等林木空间发展生猪生态养殖、特种养殖、循环养殖的新改(扩)建养殖场及附属设施等建设用地,优先享受金融信贷、贷款贴息、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引导各类养殖业主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使用土地达1020亩、改造经营低效林地115亩,在满足生猪产业供地需求的同时,确保了永久基本农田不受破坏。

四、提高产能“规模养”。一是引进龙头企业提规模。积极推动华西特驱、新希望六合2家大型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来旺投资建设,着力构建集种猪、育肥、饲料、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生猪发展全产业链,全面推进生猪产业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已与新希望六和签订了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并与华西特驱达成了合作意向。二是盘活闲置资源提规模。引导6家生猪发展重点龙头企业,盘活闲置猪场、废旧学校等场地,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圈舍2000平方米,提高生猪产能2万头。三是鼓励返乡创业提规模。扶持返乡农民工、下乡创业者等优秀人员,领建创办生猪规模养殖场50家,新增现代养殖圈舍15000平方米,提高生猪产能20万头。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提规模。创新推行“公司+业主+农户(贫困户)”托管合作、入股经营的养殖模式,积极引导各类生猪养殖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生猪产业。截至目前,全县11家生猪养殖经营主体与1000户农户开展合作,通过代养、托管等方式养殖生猪3万头,推动农户人均增收300元。

五、循环发展“绿色养”。坚持“以养定种、以种定养、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生猪养殖“农户微循环、业主(场)小循环、小区(企业)中循环、全县种养大循环”的绿色发展产业链,采取科学选址、标准化建圈、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的办法,重点对分散养殖户配套1亩以上的户办微庭园,对适度规模养殖场配套300—500亩的“一村一品”村级产业园,对规模养殖企业(小区)配套500—2000亩的连片种植基地。同时,整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农村沼气改造等涉农项目资金4500万元,引导业主采取“猪沼茶”“猪沼药”等方式实施种养循环发展黄茶、道地中药材等产业基地11.4万亩,新(改、扩)建中大型沼气池3520口,配套沼液运输、厌氧大型处理等设施20台(套),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全覆盖,建成沤肥、绿肥等有机肥厂5家,年替代化肥520余吨。

六、调整结构“调优养”。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南猪北牛全域禽”的空间布局,严格控制禁养区,重点规范限养区、用好用活适养区,进一步优化南部片区集中发展生猪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以龙凤、九龙、张华等乡镇为核心的生猪产业带。截至目前,产业带的生猪产量已占全县生猪总量的62.5%。二是优化全链条发展布局。坚持全链条发展生猪产业,突出补齐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营销等关键短板,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截至目前,按照3个猪单元/亩的标准,配套种养循环利用、“种养循环服务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种业园区”示范基地10个,建成“全封闭式规模化、标准化非洲猪瘟无疫小区”4个、生猪品种改良中心1个、智能化监测体系6处、生猪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利用示范基地1处、中大型冷链物流及电商营销平台10家。三是调优生猪品种。加大对引进优质生猪品种的生猪养殖业主的政策奖补力度,县财政对引进生态藏猪等优良品种母猪的业主按照300元/头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并将能繁母猪保险提高至1500元/头,切实激发业主自发调优品种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生猪品种改良率达95%,新增优质能繁母猪3万头、补栏优质仔猪22.5万头,优质仔猪供给能力在川东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