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策解读 > 防疫期,“放管服”改革不能走回头路
防疫期,“放管服”改革不能走回头路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中国政府网 点击量:17579 [ 字体: ] 打印 分享:

“要根据疫情持续向好态势,在保持必要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取消妨碍复工复产的不合理规定。”李克强总理3月17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让更多务工人员尽快返岗,有活干、有钱赚。”当天会议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稳就业。

有关部门汇报,当前复工复产遇到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审批层层加码,办理环节多,员工返岗限制多。

会议指出,要清理取消不合时宜的临时管制措施和不合理的证明、收费等规定,简化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实手续,尽可能网上办理政府涉企事项,使各类复工复产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改革红利中受益。

如今,全国各地企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也逐步恢复常态。但是,一些地区和个别部门仍然未能切实转变防疫思路,尚未取消临时性和不合理的相关规定,使合乎条件的企业无法及时复工复产,务工人员也无法尽快返岗就业。

在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普遍采取限制人口流动和聚集的临时措施。一些地区甚至采取了堵路、断路和禁止经营等“硬核”防疫手段,社区管控和复工复产也受到多方填表、逐级上报和层层审批的制约。由于管控手段严格和不断升级加码,各地也出现了反复索要证明材料和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令“放管服”改革取消的不合理程序和规定死灰复燃。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当前的工作重心也要及时转换到复工复产方面。此时特别要避免临时措施的长期化,规避短期手段的长期化,防止非常态政策的常态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松绑”“减压”。否则,就会令人担心“放管服”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付之东流,也会影响全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

以简政放权、事中事后监管、政务服务创新和优化为主旋律的“放管服”改革,是近些年来中央大力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代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席卷全国,通过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创新数字政府服务,大大降低企业开办和运营的成本,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

恰恰是得益于近几年“放管服”改革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都得以快速高效执行。如果没有前期“放管服”改革奠定的制度基础、沉淀的大数据和创新的政务服务,疫情防控就难以做到精准高效,复工复产也无法提速降本。比如,各地普遍推行“健康码”来实现社区防疫和复工复产,其背后所依赖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是前期“放管服”改革所打造的功能。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走在前列的地区,也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时普遍受益。比如,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在疫情期间依托“放管服”改革打造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出多项企业办事人员零跑腿的网上办事服务,使广大企业可以及时精准享受各项惠企政策和助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执行多年的“放管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也面临“肯硬骨头”的严峻挑战。

疫情防控期间是应急管理的当口,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窗口期,各地政府恰恰需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打造“放管服”改革的升级版。一方面,疫情防控的应急需要使大量创新得以快速涌现和不断迭代,平时不敢想、不能做和做不了的改革举措,此时恰恰可以不妨一试。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作为一次突袭式检查,也对“放管服”改革所积累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压力测试,对于发现漏洞、补齐短板和平战转换都有所助益。

便民利民,方得民心。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时,各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精简办事程序,以网上办事为默认选项,使“互联网+政务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要打通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和跨系统数据共享的“最后一公里”,使全国政务服务尽早实现一站受理、一网办理和“一码通行”。

进而言之,“放管服”改革,就是打通有形的“断头路”,接通精神和思想上的“断头路”。 成绩来之不易,决不能再走“回头路”。

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疫情冲击和防控措施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影响最大,很多经营者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在创新和推行“放管服”改革的各项举措时,要尽可能地向这些企业倾斜,使它们能够尽快享受到各级政府出台的惠企政策,通过雪中送炭来解它们的燃眉之急。(作者马亮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