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全民阅读 努力建设书香红城
县政府办 县文广新局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我县将全民阅读作为“书香红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公益普惠、平等便利的原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文广新局、县图书馆等3个单位先后被评为全省“全民阅读先进集体”;嘉川镇石桥村、万家乡西陵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一、强化平台建设,让全民阅读有阵地。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持续完善基层阅读设施,不断强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阵地。一是高标准打造县级图书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的原则,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着力打造资源丰富、功能完善,零门槛、零障碍,集借、阅、文化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图书信息中心,建成总面积达2830平方米、馆藏图书达25万余册的县级图书馆1座,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复查验收。二是大力度建设基层图书点。按照乡镇(街道)图书室藏书5000册、阅览座位30坐,农家(社区)书屋藏书1500册、阅览座位8坐,图书角藏书500册、书架2个的标准,在全县建成乡镇(街道)图书室38个、农家(社区)书屋389个、“文化驿站”“文化之家”“文化茶园”60个,形成了以县图书馆为龙头,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为骨架,农家(社区)书屋为支撑,“文化驿站”“文化之家”“文化茶园”为细胞的图书服务网络,图书资源实现全部免费开放。三是全方位补给图书资源。采取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保障等多种方式,在县图书馆建设了配套计算机50台的多媒体阅览室1个,在乡镇(街道)建设了配套计算机10台以上的电子阅览室38个,在人口集中的村建设了电子书屋10个、出版物发行网点1个;每年为县图书馆更新图书5000册、报刊200种,为农家(社区)书屋更新图书70册、报刊4种。同时,开通了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手机报等数字化服务,充分利用移动平台方便快捷的优势,更好满足城乡群众阅读需求。
二、注重因地制宜,让全民阅读有特色。结合县域实际,统筹考虑,合理配置图书资源,充分保障不同读者需求和各地发展需要。一是“区域性”配置资源。根据全县南北部山区和中部河谷走廊的产业布局以及各乡镇产业发展重点,合理配置图书资源,为公铁路沿线乡镇配置以企业经营、管理和种养殖业技术为主的书籍报刊,为南北部山区乡镇配置以茶叶、核桃、猕猴桃、中药材等种植业技术为主的书籍报刊,既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需求,又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二是“点单式”更新读物。按照“发展所需,群众点单”的原则,以法律知识、务工技能、种养殖技术、农作物和家畜家禽病虫害防治、乡村旅游等实用性刊物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当地群众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合理提出知识需求,统筹整合全县图书资源,及时补充更新农家(社区)书屋图书资源。2015年以来,根据当地群众需求,累计为木门镇三合村农家书屋补充茶叶生产、制作类图书600余册,为东河镇凤阳村农家书屋补充瓜果、花草种植,、乡村旅游类图书1000余册,为尚武镇、木门镇农家书屋补充脆红李栽培,羊肚菌、蓝莓种植等类图书1000余册。三是“一卡通”借阅图书。创新实施“互联网+图书”模式,在全市率先推行“一卡通”图书借阅管理模式(读者仅凭一张读书卡就能实现县域内通借通还),实现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之间图书资源共享,消除了城乡图书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有效助推了图书资源的整合使用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图书借阅体验实效。
三、加强活动开展,让全民阅读有品牌。坚持以阅读活动为主要抓手,全力打造“全民阅读·书香红城”阅读品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持续上档升级。一是持续开展主题活动。围绕“世界读书日”活动,每年坚持开展签名阅读万人签名、“绿书签”优惠售书、图书漂流、“阅读经典·书香校园”师生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50余场次,年均参与群众达3万余人次。坚持“一年一主题”,连续举办了七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暨读书节”,每年坚持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读书征文,“助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发展”征文比赛,经典诗文吟诵与赏析,“阅读之星”优秀读者评选等系列活动200余场次,年均参与群众达6万余人次,七年来累计收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主题征文作品3000余篇,其中农民读者征文作品1200余篇。“乡村文化艺术节暨读书节”已成为我县四大品牌文化活动之一。二是深入推进“图书七进”。积极开展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等“图书七进”活动,将各类优秀图书输送到农村、社区、校园等场所,把知识和文化送到读者身边,传播到千家万户。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图书七进”活动20余场次,惠及10万余人次,评选“全民阅读先进集体”30个“书香乡镇(社区)”15个“阅读之星”120名。三是有序开展送书下乡。以文化、法律、医疗“三下乡”活动为契机,主动将种养殖技术、科技致富经验等书籍发送到农户手中,为农村群众开辟获取脱贫致富知识和信息的绿色通道。全县年均开展“三下乡”活动20余场次,向农村群众赠送科技图书5000余册,发放科技宣传资料20000余份。四是扎实开展脱贫培训。充分利用农家(社区)书屋阵地,针对各地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学习交流、专业知识培训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将先进科学理论输送给农民群众,农家(社区)书屋成为了农民朋友致富的“活字典”,脱贫攻坚的“助力器”。近年来,全县年均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700余场次,参训人员达10万余人次。通过在农家书屋筛选“致富经”,学习产业发展技术和种养殖技能,木门镇天星村发展蓝莓、藕、草莓等产业400余亩,助力全村人均增收30元;万家乡西陵村发展魔芋400余亩、种植黑木耳8000余棒、养殖大鲵100余尾,年产值达1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