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旺苍经验 打赢垃圾治理战
——旺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纪实
县政府办 县城市执法局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实施“统筹推进、生态优先、开放合作、资源转化”战略,坚持“城市卫生人人管,卫生城市人人享”的工作导向,把城市垃圾无害治理作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和干群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探索出城市垃圾无害化治理旺苍经验,全县城乡垃圾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其做法获得了市委书记王菲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一、把准战略定位,凸显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要义
将城乡垃圾治理定位为老百姓最为关切、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工程,作为改善人居环境、助推城市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一是将县城规划区垃圾治理作为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前置条件。立足县域实情制定了去存量、控增量、消总量的垃圾处理模式,力争逐步实现县城规划区“绿化、美化、香化、亮化”。二是将城乡垃圾治理作为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重要抓手。结合中央、省环保督察,加强城乡环境规范管理,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消除环境污染盲点死角。三是将构建城乡垃圾治理体系作为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区的重要举措。打破城乡垃圾收集与处理、管理原有体制,统筹实施、梯次推进全县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出“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理新模式,实现了城乡垃圾零填埋、零增量、零堆积,进一步夯实了全域旅游和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区的基层基础。
二、强化垃圾处理,兼顾垃圾减量与循环利用
(一)民生优先,分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惠民便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保美观”的原则,规范配置各类环卫设施和垃圾清运车辆。对于公共区域、零散住户(居民区)和列入试点的居民区、物业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由县政府统一规范设置;机关、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由单位和业主自行负责设置,并用绿、灰、红三种颜色标明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品三种收集容器。据统计,县城区共投放垃圾分类收集箱188只、新型镜面不锈钢果皮箱130只、垃圾清运车30台、吸扫车3台,建垃圾中转站16座、垃圾压缩站4座,并依照市容环卫专项规划,切实抓好县城区环卫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设施完好率达到95%。
(二)严格管控,城市垃圾日产日清。严格执行环卫作业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好城区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洒水压尘三项日常工作,将新华街、旺月堤、商业北街、滨河中路等重要路段清扫保洁由原来的2班调整为3班,保洁时间统一延长至22: 00,确保了昼夜间城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严格执行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作业社会公示制度,抓好县城公共区域的垃圾清运和临街门店每天3次的上门收集以及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服务工作,确保了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据统计,县城区清扫保洁面积每天达到136万余平方米、清运生活垃圾130余吨,清扫保洁覆盖率、垃圾清运率均达100%。
(三)点面结合,垃圾分类全域推进。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以广旺小区、清江怡园小区为试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工作试点,边试点边总结,由点到面,由面带片,逐步全面铺开。坚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针对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合理设置重要垃圾收集设施,方便市民;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起了县、街道、社区三级垃圾管理体制,形成了县级综合协调、统筹生活垃圾管理技术、标准、政策及物流,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本系统垃圾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县环卫所负责辖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街道、社区组织发动居民、单位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处置管理的工作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逐步配套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四)整合力量,做实垃圾分类收运。一是搞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由环卫部门具体实施。凡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区域,环卫部门同步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分类后易腐烂的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有毒有害垃圾采取定期巡回收集的方式进行收运。二是搞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交由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进行回收利用,做到变废为宝;不可回收垃圾运输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统一收集后由环保部门明确有资质的业主按有关规范进行处理;餐厨垃圾、医废垃圾、建筑垃圾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法规进行规范处置。
三、坚持生态治理,统筹无害处理与安全管理
(一)细化卫生填埋。一是做“细”基础。将垃圾填埋基础底层分为隔离层、排水层、保护层等三层结构进行建造,其中,隔离层平铺低密度的聚乙烯防渗膜(HDPE膜),既能防止填埋废气外溢,污染环境,又能防止雨水下渗,减少渗透液产量,避免土壤层污染;排水层能及时导排下渗的雨水,有利于封场系统稳定;保护层采用粘土平铺,能保护柔性HDPE膜不受植物根系、紫外线和其它有害因素伤害。二是做“细”消杀。注重垃圾摊铺、压实环节消毒防菌。按照垃圾填埋场除臭消毒操作规程,每天早上七点至八点、下午六点到七点对摊铺、压实的垃圾进行两次消杀处理,春、秋季蚊虫孳生高发期每天必须进行三至四次消杀工作;对渗滤液收集后,在厌氧罐内经中温加热后通过厌氧菌种降解部分COD(化学需氧量)和BOD(化学耗氧量),杀死蚊蝇虫卵,切实减少幼虫滋生及垃圾臭气蔓延,确保垃圾填埋场卫生、环保。三是做“细”覆盖。当压实后的垃圾堆积厚度达到5米时即覆盖粘土20-30厘米,避免垃圾层与空气直接接触,污染大气。粘土层上方用HDPE膜覆盖,既可以隔绝垃圾腐化产生的臭味,净化空气,又可以达到“雨污分流”的效果,减少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二)严格垃圾废液处理。一是严格处理流程。处理站采用渗滤液“生物处理+MBR+反渗透”的综合处理工艺,渗滤液经调节池、厌氧罐、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MBR膜池等十四道流程处理后到达清水池。二是严格排放标准。严格处理后的渗滤液,经符合环保部门要求的在线监控系统严格检测,排放的清水均达到国家《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地区一级排放标准。三是严格循环利用。达标排放的清水主要用于培养菌种、清洗道路。旱季渗滤液量较小时,处理站以培养厌氧、好氧菌种为主;雨季根据渗滤液产生量,处理后的渗滤液集中在消防池,用于厂区绿化及进场道路、清运车辆冲洗,确保水能源的高效利用。
(三)做实填埋过程管理。一是做实垃圾进场管理。首先,对进场垃圾车进行严格的进场检视,检验合格方可入场。其次,甄别垃圾是否属于城市生活垃圾,是否存在危爆物品等,确保垃圾填埋安全有序。二是做实库区安全管理。为确保填埋场安全稳定运行,填埋区按设计要求安装导排设施,释放甲烷气体。每年定期邀请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对库区甲烷浓度进行检测,确保填埋区安全。同时,配置了专业的消防泵、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切实保护库区消防安全。
四、强化制度创新,常态化巩固治理成效
制定了《“六个一”工作机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绩效管理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绩效管理考核量化评分细则》,实行“双扣双罚”,严格考核考评,考核内容涉及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内部管理等,考核方式实行日考、周考、月考和年考相结合,月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等次的,将按相应比例扣减垃圾处理费,连续三个月考核不合格的,将终止服务协议;对作业质量不达标的职工或部门,将扣减年度综合目标绩效奖并进行诫勉谈话。通过强化队伍管理、制度管理、绩效考核考评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实现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了治理成果得到及时有效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