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调研 > 2016年政务调研第1期
2016年政务调研第1期
发布时间:2016-08-12 来源:县政府办 点击量:5966 [ 字体: ] 打印 分享:

打好“四个四”组合拳  建设“四个好”新农村

——嘉川镇五红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与探索

县政府办  县扶贫移民局   嘉川镇

嘉川镇五红村辖10个村民小组526户1389人,系地质灾害高发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居住条件较差。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39人,其中纳入易地扶贫搬迁一批32户10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7%。近年来,五红村紧紧围绕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总目标,坚持按照“八有一低”标准,以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为抓手,创新突破易地扶贫搬迁这个难点,着力打好四统筹、四到位、四标准、四配套“四个四”易地扶贫搬迁组合拳,走出了一条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四统筹”,确保搬得出。一是统筹规划制定。坚持多规融合、产村一体、基础配套、生态良好、宜居宜业,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结合秦巴山区地质环境特点,坚持规模适度、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修建安置小区,彰显川北民居风貌。安置小区规划占地13亩,呈台阶式分布,新建房屋33幢,建筑总面积4657.38平方米。二是统筹搬迁建设。坚持“群众意愿、区域推进”,动员区域内生存环境恶劣、居住条件较差、发展条件不足的贫困户易地迁建,鼓励安置小区内的其他农户同步改善居住条件。与搬迁户逐户签订协议,合同约定建房面积、自筹资金、违约责任、建新拆旧复垦要求等事项。三是统筹政策支撑。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抓手,结合土地增减挂钩,采取就近协商调剂、统筹置换形式解决宅基地问题;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开垦非耕地等项目统一配置,解决生产资料问题;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公开议价办法,解决农房拆迁青苗、山林等附属物赔偿问题;落实精准扶贫扶持救助政策,解决搬迁户生产生活困难。四是统筹项目资金。以安置小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导向轮”和“粘合剂”作用,统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相关项目资金862万元,集中打捆、统筹使用,确保贫困户搬得出、不负债,同步搬迁户建得起、不返贫。

二、坚持“四到位”,确保推得快。一是宣传发动到位。集中开展脱贫攻坚进村入户“大宣讲”活动,全面把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讲明、程序讲清、要求讲透,充分让群众知情明理、自愿搬迁。同时,大力开展法治、感恩、自力更生“三大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厘清责任清单,健全责任机制,明确由县兴旺国投公司负责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的对接落实,县以工代赈办负责项目的业务指导和统筹实施,嘉川镇作为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县级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建设的规划、评审、实施、验收,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负责协助乡镇做好宣传发动、指导协调。三是激励约束到位。按照“3322”办法兑付搬迁户建房补助资金(即启动住房建设时拨付补助资金总额的30%,完成房屋主体建设时拨付30%,住房全面完工并验收合格后拨付20%,拆除旧房并完成土地复垦拨付20%),鼓励群众“积极搬”;采取预留10%工程款作为质量保证金、按进度拨款的办法,激励承建单位“高效建”;在建房补助资金中确定5000元的拆旧复垦资金,引导搬迁群众“尽快拆”。四是党建引领到位。创新在安置小区设置党小组,将搬迁户中的党员及时纳入党组织管理,引导党员“带头搬”;遴选2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提升服务能力,引导基层组织“领着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现场实践,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结对帮”。

三、坚持“四标准”,确保建得好。一是坚持土地调配标准。宅基地方面,采取协商调剂和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人均不超过30平方米,每户最高不超过150平方米,不超过原有宅基地面积。微田园方面,集中安置区统一为搬迁户调剂户均0.3亩土地。产业用地方面,村级集体在核桃产业园区为搬迁户统一配置户均2亩土地。基础设施用地方面,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国土整理等项目统筹调配。二是坚持面积控制标准。严格按照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4人及4人以下按实际人数计算,5人及5人以上不超过12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控制。针对搬迁户家庭人口结构,为贫困户提供4种户型选择,为同步搬迁户增加2种户型选择。三是坚持资金补助标准。对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依托专项资金,按照人均2.5万元的标准发放补助,其中建房补助2万元、拆旧补助5000元。对于同步搬迁户,整合地质灾害易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为新增有意愿搬迁的贫困户人均补助1.5万元,为非贫困户人均补助1万元,并配套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低息贷款支持。四是坚持成本控制标准。坚持政府搭台、群众自愿,每户推选1名代表组建建房委员会,签订联户统建协议,全面负责小区建房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统一谈判比选施工队伍,保证施工队伍资质、建房质量可靠、小区风貌统一、工程进度合理。在工程预算上实行最高限价,在建材价格上实行政府指导,在民工使用上组织搬迁户务工,既有效降低了建房成本,又解决了贫困户能力差异。

四、坚持“四配套”,确保留得住。一是基础设施配套。统一规划建设安置小区的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村级活动阵地、卫生室、文化室、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力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共完成村组路硬化9公里,修建供水工程1个,新改建输电线路30公里,安装天然气管道6公里。二是产业支撑配套。大力推行“20+x”产业组合扶贫模式,新建核桃产业园950亩、改造管护核桃550亩,在安置小区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小区1个,使该村贫困户达到人均20株核桃树、户均有长短结合的增收产业。成立核桃种植、畜禽养殖2个专业合作社,引导搬迁户入社,建立起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分红、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分红和入社务工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年可人均增收2000元。三是生态环境配套。突出“微田园”风貌,尽量保留石、树、塘等生态原貌,配套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规划建设核桃园、荷花园,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和乡村风情。坚持农旅融合,积极发展民俗体验、垂钓采摘等乡村特色旅游。四是基层治理配套。以联户统建方式,让贫困群众全程参与建房管理,培养民主自治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大力推进“三进三到”、“三线一点”等基层治理方式,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生活幸福、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