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8日起,央行有针对性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以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第四次降息和第三次降准。
降息、降准同时出鞘,超出了不少市场人士的预期。业内人士表示,为应对2015年上半年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流动性变化,货币政策做出预调和微调是必要的。通过下调利率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是政策调整的重要出发点。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可能会更多地倚重结构性政策。
双降货币政策基调未变
6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节奏和力度明显降低,货币政策扩张不明显,因此最近市场一直笼罩着降息降准将推迟、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的氛围。央行此番出手打破了市场的这种观望情绪。
就降息而言,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就定向降准而言,对“三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进一步鼓励其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作用。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作为逆周期宏观调控,主要针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从经济运行看,2015年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工业增加值增长6.1%,出口增长-2.8%,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但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从前瞻性角度出发,有必要进一步实施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从物价看,2015年5月cpi增长1.23%,ppi仍然处于-4.61%的历史性低位水平,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调节空间。因此,此次0.5个百分点的定向降准和0.25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符合经济运行和物价稳定的基本要求。
陆磊强调,从短期看,为应对2015年上半年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流动性变化,货币政策做出预调和微调是必要的,为下半年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运行奠定了流动性基础。从长期看,存贷款基准利率持续下行和定向降准有利于为“十三五”时期金融改革提供更为充分的政策空间。
选在此时降准,业内人士分析,这其中有配合地方债置换的意图。恒丰银行研究院常务院长胡海峰表示,上次准备金率普遍下调,已推动市场短端利率降至较低水平。央行本次定向降准,不仅有助于熨平季末等近期资金需求的波动,也有利于推动市场收益率曲线的长端下行,从而降低包括中国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在内的各种市场主体发债成本。
意图降成本和调结构并重
与以往几次调控的方式不同,此次央行采取的是“定向降准+降息”组合政策方式,尚属首次,力度也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陆磊指出,“定向降准+降息”改变了以往交替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方式,体现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充分权衡。与此同时,总量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并举。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意味着总量性宏观调控,而定向降准则专门面向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致力于结构优化。
“此次政策调整并未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考虑是6月末预计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保持在3万亿元左右,货币市场利率达到历史低位。因此,更多地通过下调利率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是政策调整的重要出发点。”陆磊称。
胡海峰表示,央行本次定向降准指向“三农”或小微贷款达标的银行,将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向三农和小微群体融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尤其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下调3个百分点,使得促进企业投资发展经济的政策意图更为明显。从政府部门最近公布的经济金融数据看,已有部分略显企稳迹象,这表明政策积极效果已经有所显现。
华创宏观发布报告称,5月非金融企业贷款发放不力,长债收益率居高不下,正是金融机构期限错配问题加剧的集中表现。因此,央行需要提供中长期的流动性。而提供中长期流动性的办法不外有二:全面降准和信贷质押再贷款。由于第一批地方债置换超预期地顺利,打消了央行过早启动信贷质押再贷款(或psl)的压力,所以这个工具还处于“启而未用”的状态;全面降准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但能否切实提高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却是央行无力完全掌控的事情。而且,即便商业银行愿意放,实体企业是否愿意借也是个未决的问题。所以,央行转而向部分金融机构定向降准,以将央行的“释放流动性”和商行的“放贷”更好地结合,算是引导中长期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的合宜举措。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本次降准涉及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从所涉及的银行来看,虽然是定向降准,但是几乎覆盖所有银行,可能与普遍降准的力度差别不大。
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估计,本次降低存准措施释放银行间流动性4000亿元左右,银行间市场将告别6至7月份季节性流动性紧缩。
后手或更倚重结构性政策
本次定向降准和降息之后,市场也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未来的政策选项上。
对此,央行的官方表态并无明显变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优化政策组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市场人士表示,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仍将保持一定力度,不过会更多地倚重结构性政策。
中信证券称,在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产生明显效果需要更多结构性政策,以此降低长期利率水平。降低长期利率,加大结构性政策措施是政策的重点,这其中包括为配合扩张的财政政策而施行的货币宽松。预计未来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广psl范围,从政策性银行推广至一般商业银行,标的资产从保障房推广至更多的贷款;差别准备金政策(定向降准);另外,财政部推行债务置换计划,降低地方债务水平。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李奇霖也表示,降准、降息会继续出现,降准应该还有一至两次,降息应该还有一次,但可能会配合其他结构化货币政策,包括psl、将地方债纳入抵押品框架释放长期流动性(类似欧洲ltro)、比slf和mlf期限更长的llf。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强调要更快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法定贷款利率已是历史低位,存款利率是历史次低位,进一步降息空间不大,需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特别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尽快建立起银行大额存单(cd)以及贷款基础利率(lpr)与shibor利率的联动机制。
陆磊表示,定向降准和降息的主要功能仍然是通过增加金融体系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实现经济稳定运行,仍然需要微观审慎监管、金融业市场准入和直接投融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改革与发展举措相配合,才能使我国融资结构更趋合理,金融部门效率持续提升,实体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