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调研 > 2014年政务参阅第十八期
2014年政务参阅第十八期
发布时间:2014-12-26 来源:县政府办 点击量:733 [ 字体: ] 打印 分享:

关于旺苍县耕地撂荒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统计局局长  余江

耕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数量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我县部分地方出现农村耕地撂荒的现象,对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保障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全面掌握全县农村耕地撂荒的基本情况,切实解决撂荒地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近期,我局成立了调查组,深入到38个乡镇、管理办,对352个行政村当前耕地撂荒情况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调查。

一、农业生产及耕地荒种基本情况

全县总人口4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万人,乡村实有劳动力21.94万人;幅员298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8515公顷,其中水田7444公顷,旱地11071公顷,人均耕地0.8亩。通过调查显示,我县季节性撂荒耕地共1048公顷,占耕地5.7%。其中:小春撂荒606公顷,占耕地3.3%;大春撂荒442公顷,占耕地2.4%。常年撂荒耕地60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3%,其中:田189公顷。

二、耕地荒种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耕地荒种主要表现为耕地撂荒和抛荒两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耕作难度大。调查结果显示,抛荒、撂荒的耕地绝大部分是地处偏僻的北部山区,山高沟夹,土壤贫瘠,零星分散,耕种条件较差且产量不高。

2.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投入及管护不足。由于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虽然政府每年都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进行水利工程维护,但农田水利设施利用率仍然较低,导致许多土地因水源不足无法耕种。

3.野兽危害导致收成不好,农户不愿耕种。近年来,由于封山育林,老鼠、野猪等野生动物迅速繁殖,一些靠近原始森林的山边或山沟上种植的农作物经常遭受老鼠、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侵袭,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成。

4.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一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工业品价格大幅提升,导致了种植成本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却增长缓慢。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种植业相当一部分利润却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而抵消,种植业效益不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同时,农产品生产易受结构性、低水平过剩影响,市场风险较大,很大程度还是“靠天吃饭”。在投入了大量的劳力、种子、化肥、农药之后,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可能颗粒无收。客观上造成相当部分农民不愿种田,更不愿意多种田。

5.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劳动力减少。长期以来,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呈减少趋势,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部分是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留守老年人或者妇女,普遍存在耕作量大、广种薄收的现象。特别是人均耕作量的加大,使一些农户不得不放弃部分耕地,加之部分农户因全家外出或迁移,其承包的耕地尚未流转就抛荒撂荒。

6.因灾害损毁或耕地征而未用等原因无法复耕。我县属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少许耕地因强降雨受损严重,无法恢复耕种。一些地区为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少数耕地被调整为工业用地,甚至个别乡镇存在耕地“征而未用”的现象,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极大地浪费了耕地资源。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目前,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抛荒、撂荒面积的增加,已经成为了影响农业发展后劲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社会问题。相关方面必须对耕地荒种现象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树立正确的导向,切实解决撂荒抛荒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爱地惜地的自觉性。耕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各级各部门要把解决农村耕地减少和抛荒、撂荒问题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张贴到村到组到户,组织干部深入到基层宣讲,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爱惜保护耕地的自觉性,真正认识到保护耕地资源,制止耕地抛荒,防止耕地撂荒是每个村民应尽的义务。

2.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我县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要切实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整村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水利工程,推进中小流域、山地水利综合治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善建后管护机制,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同时要大力提倡新型的耕作制度和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弥补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充分合理使用。此外,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做好防灾、抗灾、救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3.推广土地流转,有效遏制耕地抛荒撂荒。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采取互换、转包等形式,将撂荒地流转给有能力耕作的其他农户经营,引导土地逐步向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业企业集中,发展规模经营。一是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搭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土地流转项目库,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同时要建立健全乡(镇)、村两级农村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功能。二是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通过让土地规范有序地流转起来,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专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业主集中,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三是要积极扶持耕地的开发与复垦工作。对从事耕地开发及开展撂荒耕地复垦的,在政策上给予充分优惠、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县级财政应积极扶持耕地流转示范片建设,促进更多的耕地流转。

4.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一村一品”的建设。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解决土地抛荒撂荒的重要手段。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魔芋、西瓜等名优特新农产品。要加快“一村一品”建设,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通过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类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整合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同时,逐步建立起农民参与流通和加工领域内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企业和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5.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提高非农土地利用率,有效遏制土地“征而未用”的现象,要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削减或收回违反合同约定事项或达不到约定标准的项目用地。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用地闲置问题,对因使用者原因造成的土地闲置,超过约定时间未动工开发满1年的,按照土地出让价款或划拨价款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2年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应当收回土地的,坚决收回土地使用权。统筹运用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手段,整合涉地资金和项目,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促进农村低效和空闲土地盘活利用。严厉制止乱占耕地现象,防止耕地抛荒撂荒行为,切实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确保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