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调研 > 2014年政务参阅第十三期
2014年政务参阅第十三期
发布时间:2014-12-11 来源:县政府办 点击量:751 [ 字体: ] 打印 分享:

推行“五三四”模式   加快综合治贫步伐

旺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沈友文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 “产业发展全域推进、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社会管理全域跟进”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滴灌,以普济、万山等北部山区为重点,举全县上下之力、走抱团攻坚之路,采取“五三四”模式强力推进综合治贫工作,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过河难、饮水难、用电难、产业发展增收难等问题,切实加快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一、突出“五位一体”,切实改善民生福祉

坚持“产业培育、基础建设、民居改善、能力提升、基本保障五位一体”五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综合治贫工作,努力改善民生福祉。

(一)培育壮大产业,奠定治贫之基。结合北部山区地理环境特点,推行“20+x”产业组合扶贫模式,达到人均栽植20株核桃树,户均有一定规模、长短结合的茶叶、魔芋、土鸡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扶持种养大户,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规模效益,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和没有稳定增收支柱产业的局面,切实解决产业发展增收难问题,不断增强综合治贫的“造血”功能。目前,北部山区核桃总面积达20.6万亩,实现产量5000吨、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核桃产业已成为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北部山区茶园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6个,建成规模养殖场20个。万山乡菊花村四社农民陈益满,眼睛三级残疾,过去一直苦于缺乏增收门路,通过综合扶贫项目的扶持,他选择发展特色种养业,养殖肉牛23头、黄羊36头,种植核桃50余亩,每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

(二)加快基础建设,破除发展之障。坚持将打基础、强后劲作为综合治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抓好北部山区农村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整合交通、水务、农机、以工代赈等部门力量,完成大两至万山等通乡油路58.5公里、普济冯家河至丁溪沟和万山乡漆树村等通村公路442公里;修建各类供水工程269处,解决了北部山区8.7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改建高压输电线路156公里、低压输电线路918公里,增配变压台30余处;移动基站建成投入使用。长期制约北部山区发展的“瓶颈”因素迎刃而解。

(三)改善民居环境,大兴文明之风。全面实施“四改三建一整治”工程,着力治脏、治乱、治差,实现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积极宣传引导农民改掉日常生活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树立新农村新风尚。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高寒地区农民则实施移民搬迁。近年来,北部山区实施民居环境改造1万余户、高山易地移民搬迁923户3534人,其中万山乡实施民居环境改造534户、易地移民搬迁87户310人。

(四)提升素质能力,开发致富之智。“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坚持把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作为综合治贫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尽快脱贫致富打牢基础。一是加快北部山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使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了农民文化知识和医疗健康水平,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二是组织科技、教育、农技、畜牧、林业等专业技术力量,与农民结成对子,开展茶叶、核桃、魔芋、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群众搞好农业生产、发展致富产业、尽快摆脱贫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5.5万人次;万山乡檬溪村一社农民陈贤贵通过参加魔芋种植技术培训,掌握了过硬的魔芋种植本领,2013年他在自家土地上种植了5亩魔芋,收入2万多元。三是大力开展计算机操作、电焊工、驾驶、采掘、家政、餐饮等劳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外出农民工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增强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竞争能力,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2014年1—11月,全县劳务输出1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

(五)强化基本保障,兜牢生活之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贫困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98.3%、养老保险达65%、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今年普济天台片区办理农村低保533人,在镇敬老院集中安置五保户26户,办理残疾人证104个,两村23名重度残疾人纳入护理补贴,4名精神智力残疾人纳入阳光家园补助,实现居家灵活就业50户,启动了残疾人无障碍改造。

二、建立“三种机制”,提升项目综合效益

在综合治贫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整合投入、一事一议、绩效评价“三种机制”,增强项目资金合力效应,调动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一)建立整合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交通、水利、农机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调整、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集中打捆投入到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彩票公益金、科技扶贫等扶贫项目上,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强力推进综合治贫。近年来,万山乡综合治贫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400多万元;普济镇2014年综合治贫整合市县相关部门项目资金6245.54万元,为综合治贫集聚了充足的资金。

(二)建立“一事一议”机制。始终坚持把综合治贫作为群众愿意建、参与建的民心工程来抓,始终在尊重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的基础上推进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采取“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民办公助”方式,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优先规划实施群众急需急盼和愿意建设的项目,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全过程,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筹资筹劳,共建美好家园。

(三)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规划执行情况、实施成效、管理方式及制度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建立目标督查、定期通报等机制,目标、督查等部门及时开展专项工作督查,定期通报实施进度,并将综合治贫工作开展实施情况纳入全县“以事论官、选贤任能”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合理量化指标,与干部年度考核和选拔任用挂钩,逗硬考核奖惩,确保了综合治贫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

三、坚持“四种方式”,凝聚综合治贫合力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项目支撑、社会帮扶“四种方式”进行综合治贫,为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政府引导。在综合治贫工作中,坚持政府指导不拍板、服务不包办的原则,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村组会、坝坝会、走访群众等形式,开展综合治贫工作典型人物和事例的宣传报道,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力度,使群众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不等不靠和艰苦创业精神,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综合治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上下营造出了全民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群众主体。充分运用参与式方法,突出群众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监管主体、受益主体地位,提高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激发内生动力。在项目规划上,充分结合群众意愿制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项目规划;在项目建设中,积极组织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出力出汗;在项目验收中,组织群众监督员全面参与竣工验收、补助发放、工程结算等关键环节,真正把群众权益落到实处。

(三)坚持项目支撑。对全县1.7万户贫困农户50883人,采取群众评议、村组把关、乡镇核实“三道程序”进行精准识别,针对每户致贫原因实施精准帮扶,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将扶贫项目资金对其给予重点扶持,优先解决贫困瓶颈问题,坚持既扶贫、更要扶智,既输血、更要造血,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四)坚持社会帮扶。按照综合治贫一盘棋思路,对贫困山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梯次递进式综合开发。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治贫,坚持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与县级领导联系乡镇、机关干部“走基层”百千万行动、“双联”、定点扶贫、计生“三结合”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至2个乡镇,150余个市、县部门单位和35个乡镇分别组建驻村工作队,对精准识别出的97个贫困村和1.7万户贫困户开展“一帮一”、“一帮x”的结对帮扶,做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帮助制定帮扶方案和具体的帮扶措施,坚持“不脱贫、不达标、不脱钩”。

?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意义和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应抓紧完善地方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完善的配套措施保障低碳经济建设的扎实推进。建议责成有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技术、应用等问题作出专题研究,并从科技、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具体支持意见,特别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给予激励政策。

?建设用增减挂钩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努力争取用地周转指标3000余亩。二是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规划实施,积极争取用地周转指标3000余亩。三是抓好白水至三江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全力争取用地周转指标2000余亩。四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中积极向省厅争取规划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