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刚 记者 雷德芝)24日,经广巴高速路、国道212线,经过旺苍县三江镇后,就进入了通往万山乡的通乡公路,28公里公路缠绕在群山间,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沿途几无人烟。
“万山乡本没有路,1996年才开始修第一条从三江镇到万山乡的通乡公路,直到1998年才建成一条毛坯路。到2008年底,该乡还有贫困户327户、贫困人口1144人。”旺苍县万山乡党委书记陈松涛近日告诉记者。
万山乡是旺苍县一个扶贫致富的典型乡镇。旺苍县常住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4.6万,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0883人、贫困发生率15.36%。
近年来,旺苍县按照 “产业发展全域推进、基础设施全域覆盖、社会管理全域跟进”的总体思路,以普济、万山等北部山区为重点,采取“534”模式强力推进综合治贫。尤其万山乡通过2009年以来综合治贫项目的实施,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09元,比2009年净增3351元,万山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位一体”保民生
万山乡菊花村四社农民陈益满,眼睛三级残疾,过去一直苦于缺乏增收门路,通过综合扶贫项目的扶持,他选择发展特色种养业,养殖肉牛23头、黄羊36头,种植核桃50余亩,每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
这仅仅是旺苍县“534”综合治贫在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在综合治贫工作中,旺苍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按照全县南、北、中三区的功能定位,重点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居改善、能力提升、社会管理“五位一体”,加快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
与万山乡同属北部山区、富有扶贫致富引领作用的普济镇正在如火如荼地追赶万山乡的步伐。
目前,旺苍县北部山区核桃总面积达20.6万亩,实现产量5000吨、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核桃产业已成为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北部山区茶园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小 区56个,建成规模养殖场20个。
有如此成效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发达便利。旺苍县通过整合交通、水务、农机、以工代赈等部门力量,完成大两至万山等通乡油路58.5公里、普济冯家河至丁溪沟和万山乡漆树村等通村公路442公里;修建各类供水工程269处,新改建高压输电线路156公里、低压输电线路918公里,增配变压台30余处。
“三种机制”促效益
要改变一个地方的贫困,离不开高效的扶贫机制,该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推行项目整合、一事一议、绩效评价“三种机制”,增强项目资金合力效应,调动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在“一事一议”的工作机制下,旺苍县综合治贫首先要问群众想怎么发展,要怎么发展,能怎么发展。
万山乡檬溪村一社农民陈贤贵和一些群众在“一事一议”会上,表达出种植魔芋的想法,该局随后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魔芋种植培训,陈贤贵掌握了魔芋种植本领,2013年他种植了5亩魔芋,收入2万多元。
项目整合更加有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达到效益最大化。该局启动绩效评价机制,确保了综合治贫工作的高效有序推进。近年来,万山乡综合治贫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400多万元;普济镇2014年综合治贫整合相关部门项目资金6245.54万元,为综合治贫集聚了充足的资金。
“四种方式”聚合力
万山乡菊花村一社村民刘德强,今年五月通过精准扶贫,旺苍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协调畜牧局等部门给与刘德强在圈舍上的补助。
刘德强说:“我买了40多只羊,现在都有70多只了。”
据悉,该局对全县1.7万户贫困农户50883人,采取群众评议、村组把关、乡镇核实“三道程序”进行精准识别,针对每户致贫原因实施精准帮扶,将扶贫项目资金对其给予重点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扶贫先扶智,该局大力开展计算机操作、电焊工、驾驶、采掘、家政、餐饮等劳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外出农民工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这仅仅是“四种方式”之一。近年来,该局认真坚持政府引导、差异化精准扶持、社会支持、群众主体“四种方式”进行综合治贫,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