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调研 > 2014年政务参阅第五期
2014年政务参阅第五期
发布时间:2014-10-28 来源:县政府办 点击量:787 [ 字体: ] 打印 分享:

建好生态屏障   打造绿色银行

——旺苍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县 长   刘亚洲

 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幅员2987平方公里,境内集雨分别通过东河、渠江,经嘉陵江汇入长江,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旺苍县积极置身“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发展大格局,强势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倾力打造农民致富增收“绿色银行”,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融、相得益彰。

一、因地制宜,借山发力,认准主攻产业奋勇前行

旺苍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农业一直是县域经济中的短板,加之自然生态脆弱,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民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十分突出。以2011年为例,全县35.2万名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达到91967人,占26.13% 。在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重压力下,历届县委、县政府绞尽脑汁,不断尝试,意欲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但受制于各种原因,扶持发展的蚕桑、天麻、黄姜等农业产业陆续中道夭折,面对莽莽大山,山区人民的小康之梦一而再、再而三的戛然而止。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思考论证后,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辩证地认为,制约旺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山,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也是山:旺苍县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非常适宜核桃生长,在长期自然淘汰过程中核桃产业一直兴盛不衰就是最好的佐证;旺苍土地面积广,全县有农业用地80.7万亩,其中旱地达70万亩,其它宜林地及零星四旁用地20万亩,均可用于核桃栽种,发展核桃产业大有可为;旺苍先民早在西汉时期就种植核桃,赓续千年,今人已具备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新的技术容易接受、便于普及;旺苍的核桃产量高、品质优,经济效益好,盛产期每亩稳定产值在12000元左右,如果人均拥有一亩核桃,何愁2020年不全面小康。为此,县委、县政府牢牢锁定核桃产业农业“中坚”地位,挥浓墨重彩之笔,聚咬定青山之志,奋力建设“川东北核桃之乡”,矢志把穷山荒山变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二、现场观摩,扶持带动,促进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为消除历年政府主导产业失败的负面影响,重拾农民靠山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凝聚核桃产业发展动力。一是细算账,凭事实说话。将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动员大会扩大到村组一级,并邀请群众代表参加,会议选在核桃成熟时节召开,对一株5年龄的核桃进行现场采收、公开称重,最后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给大家算账:核桃栽植后5年进入盛产期,每株可产果20公斤,以市场均价28元计算,每亩收入12320元;按照全县50万亩的发展规划,全部进入盛产期后,核桃产业总收入将达61.6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可达1.76万元, 2020年全面小康必将由梦想变为现实。鲜活的事实彻底打消了与会干部群众的疑虑,发展核桃大有可为迅速成为全县上下一致共识。二是重扶持,用政策激励。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的意见》,由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核桃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县林业局统一免费提供种苗、肥料、药物,达到种植规范的每亩每年给予10元的管护补助。同时,大力整合农业、水利、农机、交通、扶贫、以工代赈等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核桃产业发展中的土地整治、路水配套。三是建园区,抓示范引领。坚持把建设园区、标杆引领作为推进核桃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先后打造了嘉川至燕子、高阳至鼓城、国华至万家、三江至水磨、普济至九龙等5个核桃产业发展带,建成了普济远景、麻英水丰、嘉川槐树等6 个高标准核桃示范园,园区规范的栽植管理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辐射带动全县核桃种植规模以每年7万亩的速度扩张,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累计已达38.6万亩。四是引业主,靠龙头带动。积极推行“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业主经营”的发展模式,鼓励专业种植大户、家庭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踊跃投身产业发展,打破“单打独斗”传统生产的模式,强化了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全县已建立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和协会22家,并吸引30余家私营业主租赁林地发展核桃产业。

三、抓住关键,巧解瓶颈,保障产业稳定健康成长

针对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产业见效前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等现实问题,县委、县政府对症施策,探出新招。一是严格靠实责任,治监管之漏。制定了《核桃栽植管护技术标准》,县、乡(镇)、村、组、户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地块、划归到人头。同时,将核桃管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每个村组建了村组巡护队,负责帮助和督促本村组的核桃补植补造、中耕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嫁接、后期管理等工作,杜绝了监管漏洞。二是强化科技支撑,补技术之短。建立了“县、乡(镇)、村、组”四级技术培训网络,组建了以县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培训机构,成立了精干的核桃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山头地块,手把手地辅导核桃栽管,生产和管理技术得到全面普及;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组织林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分批次外出拜师取经,学习借鉴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邀请外地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能人专家进村入户传经授业,保证了每户都有1个技术明白人。三是创新托管机制,解劳力之难。举家外出户可将核桃幼林托管给专业合作社管护,合作社通过在林下种植黄豆、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所得收入用于抵扣管护费用,称之为“零费用全托管”;一般缺劳户可将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等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管护工作按80-100/天的标准计酬,委托给专业合作社负责,称为“付费式半托管”。“托管”机制的建立,成功破解了因劳力、技术不足疏于管理的难题,实现了农民在外务工与家中核桃产业发展“两不误”。

四、科学统筹,挖潜增效,推动产业生态互促共赢

一是品种上严格把关。坚持在本地品种上挖掘潜力,组织技术力量反复试验,在全县范围筛选和培育了适生力强、抗病性好、单株产量高、干果品质好的“旺核2号”和“旺核1号”本土“当家品种”。采取定点采种、定点育苗、定向供应的“三定”原则,确立县国营苗圃为定点育苗单位,实施责任终身追究,年育优质核桃苗160万株以上,保证了新发展核桃的品种优良。大力开展品种改良,对应挂果而未挂果、产量低、品质差的5万亩存量核桃树全部实施了高接换优。二是时间上长短结合。积极倡导“以耕代抚、以快养慢、以短养长”的发展理念,推动农户即期收益和长远增收前后相承、双线呼应。鼓励和扶持群众充分利用核桃园空间,在核桃林地间作套种“短、平、快”的经济作物,既高质量完成对核桃幼树的抚育管护,又破除核桃见效期慢、农民增收面窄之弊。目前,全县在核桃林下种植粮食作物10万亩、魔芋1万亩、大豆5000亩、花生4000亩、辣椒2000亩以及其它矮杆作物5000亩,助农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实现了“核桃生长期,照样有增收”。三是模式上循环发展。积极推行“林--药(粮、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在核桃树上培育果实,林中空地发展养殖,地下种粮食、中药材和牧草等不与核桃生长争肥、争光、争水的矮杆作物,促进树上、林间、地下多层空间循环开发利用,呈现“树上果实累累、树下百物丰稔”大好气象。2013年,全县核桃产值达到4.8亿元,林下种植收入5.3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1.6亿元。普济镇黄花山核桃园区在林间套种牧草养猪,又将猪粪引入核桃林浇灌,该园区核桃亩产值超过1万元,另外养猪场销售收入180万元;麻英乡水峰村在核桃园区放养跑山鸡,核桃助农增收0.7万元,林下养鸡助农增收0.3万元。四是环境上综合整治。始终秉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乘借核桃产业发展东风,大掀植树造林热潮,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17%;强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关闭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工矿企业29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7平方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5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0%以上,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旺苍以核桃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先后成功创建为“全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先进县”、“四川省绿化模范县”和“中国城市建设魅力生态城市”,成功承办了2014年全省特色经济林产业助农增收现场会。当前,核桃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向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迈进,到2015年,全县核桃种植规模将达50万亩,产量实现5万吨,产值实现20亿元,农民年人均核桃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核桃产业将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