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年--1911年
高宋武帝永初元年至三年(420——422,庚申、辛酉、壬戍 )
于今嘉川乡嘉川坝置宋煕郡、兴乐县,于今国华乡国华场置嘉昌县,为旺苍县之始。
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辛未)
于今洪江镇冯家坝置平周县,隶北巴西郡。梁天监八年(509)。平周县废。
梁普通六年(525,乙已 )
置木门郡(治今木门镇),并于郡治置伏彊县,在今普济境置池川县,均属木门郡。
西魏废帝二年(553.癸酉)
嘉昌县废。
魏都督司马裔统本部驻宋熙郡。
西魏恭帝元年(554,甲戍 )
改兴乐县为嘉川县。
西魏恭帝二年(555,乙亥)
分西晋寿郡置东洛郡,分晋寿县置义城县,隶东洛郡,郡县同治今洪江镇冯家坝。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癸卯)
废宋熙郡、木门郡及池川县。嘉川县、义城县隶利州,伏疆县隶巴州。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丁未)
改伏疆县名清化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丁卯)
嘉川县、义城县隶义城郡,清化县隶清化郡。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戍寅)
改义城县名义清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戊寅)
于清化县治地木门置静州,分清化县为狄平(治今普济大营坝)、大牟(治今南江县正直坝)、清化(治地无变)三县,归静州管辖。
唐武德二年(619,已卯)
改狄平为地平,静州移治地平,州县同治。
唐武德四年(621,辛巳)
修筑义清县城城墙,仅筑三面,南面凭险不筑。
唐武德七年(624,甲申)
设南平州,以义清县属之,州县同治今洪江镇冯家坝。
唐贞观二年(628,戍子)
南平州废,义清县改属利州。
唐贞观六年(632,壬辰)
唐派右武卫将军李子和统军镇压僚人,平静州。
是年嘉川县归静州。
唐贞观十七年(643,癸卯)
废静州,以地平县属集州,清化县属巴州,嘉川县隶利州。
唐天宝元年(742,壬辰)
改利州为益昌郡,改义清县为胤山县。以嘉川、胤山县属益昌郡。
唐天宝六年(747,丁亥)
六月,地平县员外尉王伟,在今远景佛子岩镌造佛像。
唐永泰元年(765,乙巳)
改地平县作通平县,割州之嘉川同属集州。
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
唐遣郭崇韬等伐蜀,取利州,蜀将王弼从胤山撤走。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乙丑)
改胤山县为平蜀县。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丁卯)
省盘道县入清化县。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
宋江水涨,洪水汛嘉川县。
宋咸平五年(1002,壬寅)
嘉川从集州改属利州益川郡。
宋熙宁五年(1072,壬子)
省清化县入化成县,设清化镇。
宋元丰三年(1080,庚申)
诗人黄山谷游今旺苍灵溪寺,题诗纪行。
南宋绍熙二年(1191,辛亥)
宋江(东河)大水,冲毁田堤庐舍。
南宋宝祐二年即元宪宗四年(1254,甲寅)
元将汪德臣袭宋嘉川县,掠粮2000余石。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丁丑)
省嘉川县入绵谷县。
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
设广元府,复置嘉川县,属广元府。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
嘉川县并入广元县。
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
武德将军杨璟(锦)次子杨杰屯通坪(今普济)。
明景泰三年(1452,壬申)
铁柱将军李本通,兵部待郞陈纪和出镇百丈关。李青由葭萌关调镇独脚关(今鹿渡)。
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
蓝廷瑞、鄢本恕率起义军至百丈关,明利州卫指挥使杨仁率众与战,兵败身亡。
明正德七年(1512,壬申)
义军首领廖麻子率众在百丈关击败广元知县何溥。
明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
四川按察司佥事杨瞻出巡,游南龛寺(今西河境),宿琉璃寺(今金溪境),均留题咏。
明万历八年(1580,庚辰)
广元县令刘崇文视察东路,游蒙养洞(今百丈境)、仙人龛(今黄洋境)、天符观(今五峰境)、琉璃寺等胜迹,均有题咏。
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
乡民集资铸造大钟一口,置汉王巅老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
乡民捐资铸造铁佛八尊,高者八尺,低者五尺,置当地寺内(今干河境),名铁佛寺。
明崇祯七年(1634,甲戌)
二月,农民起义军高迎祥、李自成一部攻百丈关,守备郭震辰、指挥田寔率部与战,兵败被杀。
明崇祯十年(1637,丁丑)
补修百丈关古城垣,城周四里。
明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
张献忠率义军由楚入川,军至梁山(今大河),团首涂原组织乡团拦阻,张率部下巴州,攻阆中,陷剑州,攻广元不克,欲走间道入汉中,赵光远、贺人龙守阳平、百丈二关,义军逾昭化,复走巴西入楚。
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
张献忠谋由灵溪寺出梨树口(今国华),以断贺人龙左路,军至东沟(今燕子)受阻。
清顺治六年(1649,己丑)
五月,义军武大定率军至李子园(今燕子)活动,被清巡抚李国英击败。
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
吴三桂反清后,清四川提督郑蛟麟、总兵吴之茂皆从反,派兵进驻百丈关。后清廷派副将科尔宽赴广元,进击百丈关,郑军退走。十一月,郑派部将彭时亨再攻占百丈关。
清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
久雨洪灾,柳溪沟袁家山大滑坡,堵塞柳溪沟,形成舟状平坝,后称汶水坝。
清康熙三十六年(1967,丁丑)
设百丈关汛,置把总一员,守兵50名。
清雍正八年(1730,庚戌)
广元县在百丈关设巡检司。
清乾隆二年(1737,丁巳)
槽户何崇文开采菜麻河(今嘉川小松岩)油薄炭,井内发生阴火(瓦斯爆炸),死10余人,伤30余人。何将该井封闭,立碑禁采。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
广元县令张赓谟主修(广元县志)成书。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
杨冕同兄杨噚捐资,倡修通坪(今普济)清江堰,后乡人享其利,立碑记功。
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
旺苍坝铸铁字库五层,高丈余,重约3000斤,置瘟宫(瘟祖庙)。今无存。
清嘉庆二年(1797,丁巳)
十一月,白连教义军王三槐一部至木门,欲攻广元,贡生杨噚同弟杨冕,侯补州同杨继晓,监生何献瑞等,组织乡团抵抗。十二月初一,杨继晓等率高城乡团与白莲教义军战于横石梁,义军主力至,杨败退九曲坡、三江坝。初四,义军首领齐王氏(王聪儿)、姚之富、高均德等由南江经大黑滩至高城堡,打死团首何献瑞,乡团败退,在九曲坡擒斩杨继晓,击毙杨噚等乡团400余人。
是年,广元县在百丈关设济仓一年,于黄洋、木门置济田三处。
清嘉庆四年(1799,已未)
九月,清参赞额勒登保率总兵杨遇春,困白莲教义军冉正隆部等于东云雾山(今国华、盐河交界处),义军全部壮烈牺牲。
清嘉庆六年(1801,辛酉)
白莲教义军张汉朝、苟文明等,率部入旺苍撑腰(今尚武)、黄洋二堡。
清嘉庆七年(1802,壬戌)
正月,白莲教义军黄号首领辛聪部在登碑垭(今大德)一带与清军参将朱槐、都司余步云遭遇,辛战败被俘。
四月,白莲教义军进攻水磨堡,于金子山击毙清军吏目汪良顺及军功刘鹏、尹尔泰。
是年,清廷于百丈关于设黄洋堡营,马占守兵250名,分驻西关、五郞、宽滩三汛。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
百丈关巡检司李楷捐俸建仓,以储赈谷。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
撤黄洋堡营,置黄洋汛,设千总一员,兵50名。
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
集市由复兴壕(油房沟)移旺苍坝,后渐成集镇。
清咸丰七年(1857,丁巳)
旺苍大水。
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
十二月,太平军陈得才能一部进入郭家坝、梁山一带。次年一月,攻广元梨树坪,击败清军于旺苍坝。
清同治三年(1864,甲子)
农民起义军郭天鹏(传名“郭刀刀”)率众攻百丈关,清巡查彭先槎率兵阻御于鹿门口,郭战亡,义军东去。
清同四年( 1865,乙丑)
嘉川南龛寺设立学堂,在寺侧兴隆山石崖镌刻“天开文运”四字,字大五尺,至今犹存。
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
广旺地区连续两年大饥,死者无数,知县令百丈关巡查司赴神宣驿,神宣驿丞到百丈关,交换察勘募捐,赈济灾民。
清光绪四年(1878,戊寅)
嘉川、木门民众积极声援南江饥民首领张伟堂,开展反饥饿斗争,开仓济贫。
清光绪五年( 1879,己卯)
巡查杨仕良开黄洋仓放赈,发现仓尽秕谷,杨上禀揭发其弊,仓移百丈关。
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
广元县知县张瑔倡募积谷,百丈巡查毛隆清倡建仓储十间。
清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
广元县知县张瑔出巡,道经通坪堡洞子河(今远景五星村),见村民郭天云植桑数千,称赞不已,即将洞子河改名“桑林子”,复赠“盛世良农”匾额,以示嘉奖。
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
旺苍大水。
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
周蛮刀率众经普子岭、祝家口去巴州,南江把总陈仲溶奉令堵御于木门,周假道,陈不允,遂将陈杀死。
同年,霪雨成灾,灾后瘟疫流行。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
广元奉省令办团练,白水、黄洋、撑腰、通坪、木门、高城、中岭、梁山、大沿均设乡团。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
六月十六、十七日,宋江大水,冲刷田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
旺苍大水。
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
岁饥,广元县知县李龙章放赈。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
旺苍大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丙午)
知县黄葆璋令清江书院改为广元县立清江高等小学堂,以旺苍坝市场斗息、炭捐、油捐、房租、学田等作经费。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
旺苍坝设邮政代办所。
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
黄洋史震恭当选为省谘议局议员。旺苍地区成立黄洋镇会及干河、白水。大沿、高城乡会,筹备地方自治事宜。
十二月初八,广元、南江两县派员,会同当地士绅,勘明界畔,绘图为记,划清木门寺与青龙场地界,两县一致确认,木门等处属广元(今旺苍) 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