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县政府办 县统计局
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和趋势,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2439平方公里,2010年上升为40058平方公里,十年增长了78.5%,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6%,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到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时期。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大环境之下,近年来,我县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进、历史性任务来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5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3.4%。
一、新型城镇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现阶段,我国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传统的人为 “造城”模式,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突出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省、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又对新型城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要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把握三个关键,第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力引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经济再也不能“独善其身”。防止经济下行,必须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新的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恰恰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引擎,又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与持续的经济增长相伴而行。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3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3倍左右,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将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因此,我们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强大动力。第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选择。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难点和主战场都在农村。我们坚持统筹发展思路,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的就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县地处西部偏远地区,是革命老区、国家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西部大开发地区之一。现阶段,我县即将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与全国工业化中后期、全省工业化中期相比,我县经济发展仍显滞后。从自身的发展过程看,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工业化发展缓慢,城市缺乏有力支撑。1993年,我县全面推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迎来了1993年-1997年间乡镇工业经济大发展,形成了乡镇企业支撑国民经济的格局;受“97金融风暴”影响,1998年-2001年全县经济缓慢增长,乡镇企业生产经营严重滑坡,关停并转了大部分乡镇工业企业,2000年、2001年全县生产总值分别增长0.5%和下降9.6%,2001年、2002年处于历史最低点;2003年-2012年,我县全面改制、破产、重组、转让各类企业,积极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规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22个发展到2012年的61个,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2.36亿元,带动全县生产总值实现66.1亿元,工业化率上升到48.9%。由1993年的35.3%增长到2012年的48.9%,用了整整20年时间,工业化率年均增长3.5%,进程极为缓慢。
二是城镇化建设滞后,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我县1992年实行撤区并乡,全县由9区47乡1镇精简为9乡15镇,城镇建设开始列入规划并启动实施;1995年乡镇区划再次调整,由9乡15镇调整为20乡15镇,镇域面积缩小;2002年广旺矿务局改制,在原白水煤矿、陈家岭煤矿、磨岩煤矿所在地成立3个社区街道办事处,10个居民委员会,并开始新一轮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原居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对象由辖区内的纯居民调整为辖区内的社区成员与社区单位,社区服务功能也拓宽到社区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旅游等领域,小集镇建设步入正常轨道。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25.5%增加到2012年33.4%,城镇化率远低于工业化率,城镇化建设滞后工业化建设16年。
三是城乡、产城、产村一体化建设起步较晚。作为传统工业强县,我县长期以来形成了工业主体地位、农业基础地位、服务业从属地位的产业格局。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乡居民待遇差别的现实使得城镇和农村两个板块融合度差,联系不紧,分治严重。直到2008年地震后,以主体功能区划分、工农业园区规划发展、产业振兴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与产村一体化开始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城乡建设方才起步。
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仍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政策主要包括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199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年发布的《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2000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979年、1998年、2008年出台的《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等。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区域土地、人口、建设资金来源,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但对于像我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土地是农民支柱、社会保障能力差、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大山区来说,这些政策法规的直接指导作用受限。我县还需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
三、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未来八年,我们要建设川东北经济发展高地和“绿谷红城、幸福旺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我们务必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有利时期,紧紧抓住省委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川东北城市群的良好政策机遇,科学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提升我县城镇化发展水平。
(一)城镇化建设阶段认识。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从国际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匹配程度看,工业化中期工业化率达到40%以上,城镇化率要达到37%以上,而我县工业化率已达48.9%,城镇化率仅有33.4%。从工业化过程看,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我县重工业在工业发展和加速全县经济增长中起核心作用,资金投入增加和科技进步加速推动经济增长,生产需求与投资需求等中间需求增长推动制造业迅速发展,以及2012年我县工业化率、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均清晰的表明我县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就对我县的城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推进速度急需进一步加快,特别是要抓住“十二五”和“十三五”这两个关键时期。
(二)城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建设具有本县特色的城镇是我县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根据县情,我们要在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的前提下,依托工业、农业、旅游三类产业园区,精心打造居民集中安置点,扶贫移民居住地,乡镇场镇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场所,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工在此从事工商业、服务业活动,从而达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因此,我县的小城镇不能像平原和浅丘地区通过扩大城镇土地面积和修建城镇基础设施再引导各类人群和单位向规划区转移集聚的发展方式,应是最大限度集聚特色工农业、商贸旅游业产业的空间,应是适度人口集中的载体,应是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的地域,
(三)城镇化建设道路选择。根据我县小集镇的功能定位和城镇化所处的阶段,我们选择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让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统一;充分考虑人口、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注重县城、小集镇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相互融合与发展;既体现“城”的集中集聚特点又做到充分节约土地和尽量降低集镇建设成本。基于上述考虑,就我县而言,即选择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产村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智能智慧和谐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建议。由于我县新型城镇化是以县城、集镇、产业园区和社区居委会为载体,工农业和旅游业特色产业为基础,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相互融合与发展为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城镇化体系建设、城镇化建设支撑、解决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等方面入手。
1.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全县城镇体系。一是准确定位。按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建设要求,科学规划新城区、老城区、新桥行政办公区、嘉川工业园区和尚武农业示范园区“五区”功能布局和发展定位,做到功能互补、相互融合、组团发展。二是全盘考量。将新规划的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扶贫移民安置地等集镇区纳入全县综合考虑,把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条件、土地和人口集中度、交通网络、环境保护、承接对象和辐射范围等因素列入其中详细规划布局。三是把握关键。以县城规划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龙头,以现有15个建制镇和3个新型社区管理办建设为重点,加快县级市建设步伐,在2020年把县城建设成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城镇化率50%的广元副中心城市。
2.切实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进一步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各地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建设,加强集镇区公共交通、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市政工程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农业用水库、塘堰、沟渠工程治理,兴修人畜饮水和防洪排涝工程,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三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集组运村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扩大沼气使用范围,确保农民宜居的生活环境;四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完善金融、物流、居民娱乐、电子商务、农业支撑以及咨询等服务体系,确保居民衣、食、住、行、游、购、娱方便快捷。
3.统筹发展城镇与农村两大板块经济。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城镇化,前提条件是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农业富民、城市宜居”为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县城区建设“1234”、工业 “642”、农业“435”、生态“452”、文旅“443”方略,按照产村、产城、城乡一体化要求,培育壮大村、镇(乡)、集镇区、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基础,发展各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文化、信息、服务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将产业链延伸到各行业、各区域,提升人口吸纳能力和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4.深化户籍、土地流转、住房制度改革。认真执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全面放开除省会成都外所有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限制”的政策规定,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落户城镇。严格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在保证土地农业用途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全社会有实力有意愿从事农业产业的组织和个人从农户手中承租土地,扩大承租土地规模,提高农业土地的边际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把大批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城镇提供潜在的人口来源。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城乡风貌改造和安居工程建设,引导居民在城镇规划区自建房屋,购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房,确保农村人口向集镇区的自由、自主流动。
5.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整体提高居民生产生活保障水平的同时,不断拓宽保障领域,完善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障标准,缩小城乡居民保障差距。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生育、工伤等保险制度,认真落实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的保障政策,确保城乡居民无差别发展。
6.完善投资、税收、金融、物价等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制订促进小集镇繁荣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创新金融工具,合理布局和延伸服务网点,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税收部门要出台税收优惠办法,鼓励进城入镇农民安家置业;物价部门要规范城乡各类市场,稳定市场物价。县乡政府要积极探索bot(建设—运营—转让)、tot(转让—运营—转让)和ppp(政府项目与民间合作)等多种融资方式,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
7.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要求必须加强城乡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培养塑造全体人民的高尚情操,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统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凝聚团结一心谋发展的正能量,为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提供思想保障,确保城乡共同繁荣,和谐发展、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