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 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突出特色亮点带动——旺苍县乡镇综合特色文化站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突出特色亮点带动——旺苍县乡镇综合特色文化站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3-10-17 来源:县广电局 点击量:8303 [ 字体: ] 打印 分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旺苍作为川东北文化大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更是重要。在加快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川东北特色文化强县的过程中,旺苍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彰显区域特色,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依托,积极打造红色、绿色生态、川北民俗、工业企业等特色文化品牌,探索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一、科学定位,谋划文化发展蓝图。一是明确乡镇文化站建设发展方向。围绕建设“川东北特色文化强县”总体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功能布局、转变运作方式、注重群众需求、打造地方特色、实现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坚持文化站建设与乡镇总体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突出区位布局和内部功能的合理规划,注重人文特点和地域文化的资源互补。在办站理念上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从单相供给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看门守站向开门办站转变,创新机制体制,跳出传统模式,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拓宽现有空间,扩大工作覆盖,提高服务有效性,体现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文化辐射力,切实提升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锁定乡镇文化站建设总体规划。结合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基本原则,制订了《旺苍县乡镇特色文化站建设规划》,全力打造以东河镇为中心的红色文化基地,以木门镇为中心的川北民俗文化基地,以白水、嘉川、尚武等地公业企业为中心的工业企业文化基地等“四大特色基地”,建立以县文化体育中心为龙头、乡镇特色文化站为支撑、村文化室为基础,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三是规范乡镇文化站建设统一标准。在功能结构体现“四室一厅一场”,即必须设置图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有条件的要规划建设露天舞台、篮球场、宣传栏等配套室外活动场所。在规划选址上综合考虑群众就近、经常性参与及交通因素,注重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农家书屋等活动内容融合起来,实现共享共用,将各个乡镇文化站打造成相对集中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建设内容上严格依据标准,要求全县每个文化服务站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并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功能。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地文化阵地。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

金。抢抓灾后重建机遇,累计投资3.18亿元实施文体设施重建项目156个,其中重建乡镇文化站35个。同时,积极争取问题项目,为每个文化站配置文化器材,建成农民健身工程70处、村文化室352个、农家书屋280个。2年来,全县共争取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1200万元,农村文化阵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二是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坚持基层文化阵地的公益属性,免费开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制定补助政策,通过财政直接拨款、配套奖励等方式,确保基层文化阵地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文体建设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并逐年增加,文体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乡镇文化站全部确定为财政全额事业单位,村文化专干实现财政定额补助。2012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文化建设资金400万元,为每个乡镇文化站落实运行经费5万元,添置各类设施设备及图书报刊8万元,每年为村文化专干定额补助800元。三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采用市场运作方式,以部分冠名、部分委托管理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站建设;加大与发达地区、企业、社会名流的联系沟通,建立文化援助机制和文化捐赠机制,不断充实和更新击沉文化阵地设施设备。同时,在突出乡镇文化站公益性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思路,赋予部分自主经营权,鼓励“站团结合”,吸纳本土文化名人、优秀文艺社团进驻文化站,吸引文化团体借台演出,拓展与文化功能相吻合的会议展览、旅游休闲、文化沙龙等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壮大队伍,培育乡土人才。一是大力发展专业文化队伍。每个乡镇配备副科级宣传员,每个乡镇文化站配备1—2名文化专职干部,每个行政村聘请一名文化专干,基层文化队伍力量全面充实。结合各乡镇文化特点,聘请不同知识类型的专职解说员,吸纳当地文化名人为兼职解说员。充分发挥各乡镇老龄委的作用,建立“老干部、老教师、老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队伍,有效地解决了文化站专职人员缺乏的问题。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激发乡镇文化队伍的活力。大力实施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分批分专业对乡镇文化干部进行分类教育培训,经常性开展文艺竞赛,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二是积极培育群众文化组织。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广大群众“唱主角”,大力挖掘并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开设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图书管理等辅导培训班,切实增强基层文化的“造血功能”,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面,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为乡镇文化站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全县共成立三江镇“端公戏何家班”、嘉川镇“钱棍队”、柳溪乡“川剧坐唱班”等民间文艺团体22个,吸纳民间艺人900余名。同时,成立各类文体协会22个,会员总人数发展到2500余人。三是挖掘保护民间艺术人才。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挖掘、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发现和培养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组织民间艺人外出考察学习,在各类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中邀请民间艺人表演节目,既弘扬了民俗文化,又促进民间艺人的健康成长。截至目前,全县共挖掘和培养端公戏、金钱板、山歌演唱及川剧表演等民间艺术人才185人,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6人。采茶山歌、蒿草锣鼓、唢呐演奏、劳动号子、金钱板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通过艺术加工和包装已经走出了旺苍。2012年,旺苍木门山歌在全国山歌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四、积极探索,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穿心活动载体。坚持按照“群众自愿、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各乡镇文化站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特色,积极开展“农民文化节”、“农民读书节”、“乡村大舞台”等地方性、群众性的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12年,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30余项,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文化站特色活动为点,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活动为线,“乡村文化艺术节”为面的文化活动格局,让广大基层群众能够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尽情地享受自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二是突出区域特色。依托中国红军城、木门军事会议会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在东河镇特色文化基地重点打造了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戏院”、“文化茶园”;依托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王峡地质奇观等绿色生态资源,在鼓城乡特色文化基地建成了以推介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为重点的“米仓风光”摄影走廊、生态地址博物馆;依托旺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木门镇特色文化基地建成了以传承民俗文化、推广民间技艺为重点的“微型民俗展厅”;依托旺苍工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在白水镇特色文化基地建成了以展示旺苍工业历史、加快旺苍工业发展为核心的“微型工业博物馆”。三是完善运行机制。紧紧抓住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这个“龙头”,在充分放权的同时,严格落实“两线两级”责任体系(“两线”即:业务指导线、行政管理线;“两级”即:县、乡两级)和“四个一起”考核体系(将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把文化站建设同干部的提拔任用、工资、奖金挂钩,强化干部责任感,引导乡镇文化服务站独立自主地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拓展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和发展空间。